柴达木盆地东部基底花岗岩类岩浆活动的化学地球动力学

被引:42
作者
陈宣华 [1 ,2 ]
尹安 [3 ]
George GEHRELS [4 ]
李丽 [1 ,2 ]
蒋荣宝 [1 ,2 ]
机构
[1] 国土资源部新构造运动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
[2]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3] Department of Earth and Space Scienc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os Angeles
[4] Department of Geosciences,University of Arizona
关键词
化学地球动力学; 深成岩浆活动; 二叠纪—三叠纪; 柴达木盆地东部; 秦-祁-昆接合带;
D O I
10.19762/j.cnki.dizhixuebao.2011.02.001
中图分类号
P541 [地球动力学与大地构造理论];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柴达木盆地东部是连接秦岭、祁连、昆仑三大造山带的关键构造部位,发育了以晚二叠世—中三叠世(P-T)花岗岩类为主的古特提斯域深成岩浆活动。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表明,柴达木盆地东部基底P-T花岗岩类形成于大洋环境,主要为I型花岗岩类。该期花岗岩类可分为两个时间演化系列,早期为钾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英云闪长岩—闪长岩系列,晚期为碱性花岗岩—钾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系列,均具有与经典的鲍文反应系列相反(即反鲍文系列)的演化趋势,反映了深成岩浆的动态混合作用模式。Nd-Sr-Pb-O同位素组成特征说明,柴达木盆地东部基底P-T花岗岩类具有年轻地壳的特征,其来源主要与富集地幔EMⅡ源区有关,具明显的造山带与上地壳Pb同位素特征。柴达木盆地东部基底与西秦岭及扬子块体中生代花岗岩类的Pb同位素组成具有相似性,说明了柴达木盆地基底与扬子地块具有亲缘性。研究表明,来自地幔的基性岩浆底侵作用,以及幔源镁铁质岩浆与壳源长英质岩浆之间的混合作用,可能是柴达木盆地东部基底地壳生长的重要方式。
引用
收藏
页码:157 / 171
页数:15
相关论文
共 40 条
[12]   Classification of igneous rock series [J].
Peacock, MA .
JOURNAL OF GEOLOGY, 1931, 39 (01) :54-67
[13]   柴达木盆地东北部新近纪构造旋转及其意义 [J].
杨用彪 ;
孟庆泉 ;
宋春晖 ;
胡思虎 ;
张平 ;
刘平 ;
陈传飞 .
地质论评, 2009, 55 (06) :775-784
[14]   青藏高原东北缘印支期宗务隆造山带 [J].
郭安林 ;
张国伟 ;
强娟 ;
孙延贵 ;
李广 ;
姚安平 .
岩石学报, 2009, 25 (01) :1-12
[15]   柴达木盆地东部中新生代两期逆冲断层作用的FT定年 [J].
蒋荣宝 ;
陈宣华 ;
党玉琪 ;
尹安 ;
汪立群 ;
蒋武明 ;
万景林 ;
李丽 ;
王小凤 .
地球物理学报, 2008, (01) :116-124
[16]   东昆仑造山带花岗岩及地壳生长 [J].
莫宣学 ;
罗照华 ;
邓晋福 ;
喻学惠 ;
刘成东 ;
谌宏伟 ;
袁万明 ;
刘云华 .
高校地质学报, 2007, (03) :403-414
[17]   多接收器等离子体质谱(MC-ICPMS)高精度测定Nd同位素方法 [J].
何学贤 ;
唐索寒 ;
朱祥坤 ;
王进辉 .
地球学报, 2007, (04) :405-410
[18]   柴达木盆地北缘塔塔楞环斑花岗岩的SHRIMP年龄 [J].
卢欣祥 ;
孙延贵 ;
张雪亭 ;
肖庆辉 ;
王晓霞 ;
尉向东 ;
谷德敏 .
地质学报, 2007, (05) :626-634
[19]   多世代旋转正断层对断陷盆地沉积迁移的控制——柴达木早、中侏罗世盆地性质 [J].
汪劲草 ;
胡勇 ;
刘云田 .
地质学报, 2006, (08) :1141-1148
[20]   东昆仑喀雅克登塔格杂岩体的SHRI MP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J].
谌宏伟 ;
罗照华 ;
莫宣学 ;
张雪亭 ;
王瑾 ;
王秉璋 .
岩石矿物学杂志, 2006, (01) :2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