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盆地东部中新生代两期逆冲断层作用的FT定年

被引:32
作者
蒋荣宝 [1 ]
陈宣华 [1 ]
党玉琪 [2 ]
尹安 [3 ]
汪立群 [2 ]
蒋武明 [2 ]
万景林 [4 ]
李丽 [1 ]
王小凤 [1 ]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2] 中国石油青海油田分公司
[3]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地球与空间科学系
[4]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东部; 裂变径迹; 热历史; 逆冲断层作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柴达木盆地东部都兰一带,由于一系列北东倾的、向南西推覆的逆冲断层作用和温泉断裂的右行走滑作用,将柴达木盆地的变质基底和前中生界沉积基底翘起,从而使得柴达木盆地与共和盆地分隔开来.逆冲断层中磷灰石裂变径迹(FT)测年结果反映了柴达木盆地基底断层作用的规律性.从FT测年结果可以看出,FT年龄分为2组,也就是2个活动时期:第1期为108Ma至61Ma;第2期为26.6Ma至17.8Ma.第1期反映的断裂活动具有明显的规律性:从柴达木盆地南缘的东昆仑开始,向柴北缘方向,逆冲推覆的断层作用时间逐渐变年轻,从东昆仑的108.0±9.6Ma(柴达木南缘断裂)变为63.7±4.4Ma(柴北缘断裂),之后可能有小的跳动.第2期,在原有的一些逆冲断层上形成了新的活动,或形成了一些新的逆冲断层,总体上具有无序或跳跃式变动的特点.
引用
收藏
页码:116 / 124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柴达木盆地新生代演化及其构造重建——基于地震剖面的解释 [J].
尹安 ;
党玉琪 ;
陈宣华 ;
汪立群 ;
蒋武明 ;
蒋荣宝 ;
王小凤 ;
周苏平 ;
刘明德 ;
马立协 .
地质力学学报, 2007, (03) :193-211
[2]   伊犁盆地白垩纪剥露事件的裂变径迹证据 [J].
宫红良 ;
陈正乐 ;
胡远清 ;
李丽 ;
李胜祥 ;
郑恩玖 ;
韩效忠 .
地质力学学报, 2007, (01) :42-50
[3]   滇西临沧花岗岩基新生代剥蚀冷却的裂变径迹证据 [J].
施小斌 ;
丘学林 ;
刘海龄 ;
储著银 ;
夏斌 .
地球物理学报, 2006, (01) :135-142
[4]   合肥盆地构造热演化的裂变径迹证据 [J].
陈刚 ;
赵重远 ;
李丕龙 ;
任战利 ;
陈建平 ;
谭明友 .
地球物理学报, 2005, (06) :153-161
[5]   六盘山盆地热历史的裂变径迹证据 [J].
郑德文 ;
张培震 ;
万景林 ;
袁道阳 ;
张广良 ;
李传友 .
地球物理学报, 2005, (01) :157-164
[6]  
Rapid exhumation at ~8 Ma on the Liupan Shan thrust fault from apatite fission-track thermochronology: Implications for growth of the nor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margin[J] . Dewen Zheng,Pei-Zhen Zhang,Jinlin Wan,Daoyang Yuan,Chuanyou Li,Gongming Yin,Guangliang Zhang,Zhicai Wang,Wei Min,Jie Chen.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 2006 (1)
[7]  
USING THERMOCHRONOLOGY TO UNDERSTAND OROGENIC EROSION[J] . Peter W. Reiners,Mark T. Brandon.Annual Review of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s . 2006
[8]   ON STATISTICAL-MODELS FOR FISSION-TRACK COUNTS [J].
GALBRAITH, RF .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MATHEMATICAL GEOLOGY, 1981, 13 (06) :471-478
[9]  
Late Mesozoic and Cenozoicthermotectonic evolution along a transect fromthe north Chinacraton through the Qinling orogen into the Yangtze craton,central China .2 Hu S,Raza A,Min K,Kohn B P,Reiners P W,R A Ketcham,JWang,A J W Gleadow. Tectonics .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