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盆地构造热演化的裂变径迹证据

被引:20
作者
陈刚
赵重远
李丕龙
任战利
陈建平
谭明友
机构
[1]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大陆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石化集团胜利油田有限公司
[3] 中国石化集团胜利油田有限公司 西安
[4] 山东东营
[5] 西安
关键词
磷灰石裂变径迹(AFT); 锆石裂变径迹(ZFT); 构造热演化; 合肥盆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4.4 [];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运用裂变径迹分析方法,探讨分析了合肥盆地中新生代的构造热演化特征.上白垩统和古近系下段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AFT)数据主体表现为靠近部分退火带顶部温度(±65℃)有轻度退火,由此估算晚白垩世至古近纪早期合肥盆地断陷阶段的古地温梯度接近38℃/km,高于盆地现今地温梯度(27.5℃/km).下白垩统、侏罗系及二叠系样品的AFT年龄(97.5~2.5Ma)和锆石裂变径迹(ZFT)年龄(118~104Ma)均明显小于其相应的地层年龄,AFT年龄-深度分布呈现冷却型曲线形态,且由古部分退火带、冷却带或前完全退火带及其深部的今部分退火带组成,指示早白垩世的一次构造热事件和其随后的抬升冷却过程.基于AFT曲线的温度分带模式和流体包裹体测温数据的综合约束,推算合肥盆地早白垩世走滑压陷阶段的古地温梯度接近67℃/km.径迹年龄分布、AFT曲线拐点年龄和区域抬升剥蚀时间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合肥盆地在早白垩世构造热事件之后的104Ma以来总体处于抬升冷却过程,后期快速抬升冷却事件主要发生在±55Ma.
引用
收藏
页码:153 / 161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大别高压-超高压变质岩剥露历史在合肥盆地的记录 [J].
朱光 ;
王道轩 ;
徐春华 ;
李学田 ;
王勇生 ;
刘国生 ;
牛漫兰 .
高校地质学报, 2004, (04) :594-605
[2]   东大别地区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的构造意义初析 [J].
吴堑虹 ;
刘顺生 ;
R.Jonckheere ;
G.A.Wagner .
地质科学, 2002, (03) :343-349
[3]   裂变径迹年龄多成分分离技术及其在沉积盆地物源分析中的应用 [J].
周祖翼 ;
毛凤鸣 ;
廖宗廷 ;
郭彤楼 .
沉积学报, 2001, (03) :456-458+473
[4]   北淮阳燕山期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环境 [J].
林银山 ;
郭福生 ;
辜骏如 ;
梁鼎新 ;
吴培琦 .
中国区域地质, 2001, (01) :100-106
[5]   裂变径迹法在研究造山带隆升过程中的应用介绍 [J].
吴中海 ;
吴珍汉 .
地质科技情报, 1999, (04) :27-32
[6]   合肥盆地构造演化及含油气性分析 [J].
周进高 ;
赵宗举 ;
邓红婴 .
地质学报, 1999, (01) :15-24
[7]   大别山造山带与合肥盆地的构造耦合 [J].
王清晨 ;
从柏林 ;
马力 .
科学通报, 1997, (06) :575-580
[8]   大别造山带东部燕山晚期区域变质-岩浆活动与区域构造抬升的同位素地质年代学证据 [J].
简平 ;
马昌前 ;
杨坤光 .
地球科学, 1996, (05) :65-69
[9]  
大别造山带冷却年龄的40Ar-39Ar和裂变径迹年龄测定[J]. 陈江峰,谢智,刘顺生,李学明,K.A.Foland.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 1995(10)
[10]   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资料反演合肥盆地古地温和估计沉降率与剥蚀率 [J].
薛爱民,杨小毛 .
地球物理学报, 1994, (06) :787-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