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临沧花岗岩基新生代剥蚀冷却的裂变径迹证据

被引:27
作者
施小斌 [1 ]
丘学林 [1 ]
刘海龄 [1 ]
储著银 [2 ]
夏斌 [3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3] 中国科学院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关键词
临沧花岗岩基; 裂变径迹; 热历史; 锆石; 磷灰石;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88.121 []; P597.3 [];
学科分类号
070901 ; 070902 ;
摘要
为揭示临沧花岗岩基的剥蚀冷却历史,探讨印藏碰撞对滇西的影响,对6块临沧花岗岩基样品进行锆石和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定,并利用模拟退火法对其中5块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数据进行非线性热史反演,估算了不同时期的剥蚀量和抬升量.结果表明,岩基自印藏陆陆碰撞以来经历了两期冷却事件,早期冷却速率仅5~10℃/Ma,晚期冷却速率明显增高,特别是近3Ma以来的冷却速率达到16~20℃/Ma;两期总剥蚀厚度可达3300~3500m.分析表明冷却事件与印藏碰撞关系密切,早期冷却是在印藏碰撞影响下,临沧岩基卷入逆冲推覆运动而遭遇抬升、剥蚀的结果;晚期冷却则是上新世以来,特别是3Ma以来岩基经受整体的强烈抬升、剥蚀的结果,该期构造抬升量约为672~1263m;裂变径迹资料还揭示印藏碰撞先影响南部岩体,随后才波及到岩基中北段.
引用
收藏
页码:135 / 142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中新世以来滇西高原内红河流域区的古高程反演 [J].
王国芝 ;
初凤友 ;
王成善 .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02) :118-124
[2]   景谷盆地遥感地质解译及原盆地恢复 [J].
王多义 ;
吴征 ;
朱永明 .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06) :597-602
[3]   哀牢山-红河剪切带构造抬升和运动形式转换时间的新证据 [J].
李齐 ;
陈文寄 ;
万景林 ;
李大明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0, (06) :576-583
[4]   古温标重建沉积盆地热史的能力探讨 [J].
施小斌 ;
汪集旸 ;
罗晓容 .
地球物理学报, 2000, (03) :386-392
[5]   云南景谷盆地中新统生油条件分析 [J].
吴征 ;
贝丰 ;
宋振亚 ;
温景萍 ;
谢岗平 ;
郭赤旗 .
石油实验地质, 2000, (01) :22-27+45
[6]   裂变径迹法在研究造山带隆升过程中的应用介绍 [J].
吴中海 ;
吴珍汉 .
地质科技情报, 1999, (04) :27-32
[7]   滇西高原第四纪以来的隆升和剥蚀 [J].
王国芝 ;
王成善 ;
刘登忠 ;
刘树根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1999, (04) :67-74
[8]   兰坪中新生代沉积盆地演化 [J].
牟传龙 ;
王剑 ;
余谦 ;
张立生 .
矿物岩石, 1999, (03) :30-36
[9]   磷灰石裂变径迹数据的热史反演及其局限性 [J].
施小斌 ;
王良书 ;
郭随平 ;
王捷 ;
周光甲 .
地质科学, 1998, (02) :61-68
[10]   滇西南景谷-镇沅地区早第三纪陆-陆碰撞期走滑挤压盆地 [J].
刘善印 ;
钟大赉 ;
吴根耀 .
地质科学 , 1998, (01)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