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三种典型水稻土长期试验下有机碳积累机制研究 Ⅰ.团聚体物理保护作用

被引:63
作者
周萍 [1 ]
宋国菡 [1 ,2 ]
潘根兴 [1 ]
李恋卿 [1 ]
张旭辉 [1 ]
机构
[1] 南京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研究所
[2] 山东省济南市烟草专卖局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土壤固碳; 长期试验; 团聚体; 水稻土; 物理保护; 有机碳;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3.62 [];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摘要
选取我国南方三种典型水稻土的长期试验田,采集长期不同处理下的未破坏土壤样品,采用低能量超声波分散法分离得到不同粒径的团聚体颗粒组,研究不同处理下这些团聚体颗粒组中的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含量及其分配变化,探讨土壤有机碳积累与团聚体物理保护的关系。结果表明:供试三种水稻土团聚体颗粒组的组成以20020μm和202μm粒径为主,分别占22%43%和27%44%,微团聚化作用较强。SOC含量以2 000200μm和<2μm粒组中最高;而易氧化态碳(Labile organic car-bon,LOC)主要富集于2 000200μm粗团聚体颗粒组中,其占SOC的比例(LOC/SOC)也是以该粒径中明显最高。直径为2 000200μm的粗团聚体颗粒组作为新增有机碳的主要载体,随不同耕作和施肥等长期处理的变化最为强烈,其中又以红壤性水稻土的SOC和LOC随不同施肥的变化最为强烈,说明其良好管理下的有机碳累积效应最为显著。统计分析表明,全土的有机碳积累量与2 000200μm粗团聚体的有机碳积累量之间的关系可用抛物线拟合(R2=0.95,n=8)。由此看来,长期试验下新固定的有机碳积累及其粗团聚体保护可能存在某种饱和机理。计算表明,供试水稻土的粗团聚体保护在长期试验期内还未达到其饱和限,本研究结果支持了我国学者对于近20年来南方水稻土特别是红壤丘陵区水稻土有机碳固定速率较高的认识。同时,红壤性水稻土的粗团聚体保护作用最强,仍然具有明显的固碳潜力,这也提示土壤中氧化铁对水稻土中有机碳的固定和化学稳定可能有重要贡献,水稻土固碳的团聚体保护作用与团聚体中有机碳的化学结合机制有关。
引用
收藏
页码:1063 / 1071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9 条
[1]   垄作免耕下紫色水稻土有机碳的分布特征 [J].
唐晓红 ;
邵景安 ;
黄雪夏 ;
魏朝富 ;
谢德体 ;
潘根兴 .
土壤学报, 2007, (02) :235-243
[2]   固碳土壤学的核心科学问题与研究进展 [J].
潘根兴 ;
周萍 ;
李恋卿 ;
张旭辉 .
土壤学报, 2007, (02) :327-337
[3]   红壤性水稻土施肥的产量效应及与气候、地力的关系 [J].
黄欠如 ;
胡锋 ;
李辉信 ;
赖涛 ;
袁颖红 .
土壤学报, 2006, (06) :926-933
[4]   不同施肥对水稻土作物碳同化与土壤碳固定的影响——以太湖地区黄泥土肥料长期试验为例 [J].
潘根兴 ;
周萍 ;
张旭辉 ;
李恋卿 ;
郑聚锋 ;
邱多生 ;
储秋华 .
生态学报, 2006, (11) :3704-3710
[5]   长期不同施肥对太湖地区黄泥土总有机碳及颗粒态有机碳含量及深度分布的影响 [J].
周萍 ;
张旭辉 ;
潘根兴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6, (06) :765-771
[6]   红壤水稻土有机碳库的平衡值确定及固碳潜力分析 [J].
李忠佩 ;
吴大付 .
土壤学报, 2006, (01) :46-52
[7]   稻田长期垄作免耕对土壤肥力性状的影响研究 [J].
高明 ;
李阳兵 ;
魏朝富 ;
谢德体 ;
不详 .
水土保持学报 , 2005, (03) :29-33
[8]   灌木林与阔叶林土壤有机碳库的比较研究 [J].
徐秋芳 ;
姜培坤 ;
沈泉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5, (02) :18-22
[9]   长期不同施肥下太湖地区黄泥土表土微生物碳氮量及基因多样性变化 [J].
张平究 ;
李恋卿 ;
潘根兴 ;
张俊伟 .
生态学报, 2004, (12) :2818-2824
[10]   不同施肥处理对红壤性水稻土微团聚体有机碳汇的影响 [J].
袁颖红 ;
李辉信 ;
黄欠如 ;
胡锋 ;
潘根兴 .
生态学报, 2004, (12) :2961-2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