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溉水质对土壤化学特征和作物生长的影响

被引:69
作者
肖振华
万洪富
郑莲芬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2] 广东省土壤研究所!
关键词
灌溉水质; 矿化度; 钠吸附比(SAR); 土壤交换性钠百分率(ESP);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3 [土壤化学、土壤物理化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本文以灌溉水矿化度和钠吸附比(SAR)为两个主要指标,组合成16个灌溉水质处理,研究了不同灌溉水质对土壤化学性质和作物生长的影响,初步提出了引起盐害和碱害的灌溉水矿化度和纳吸附比的临界值。研究结果表明,灌溉水带入土壤的盐分在土壤中累积与林洗交替进行。当灌溉水矿化度小于3g/L时,土壤剖面中的盐分处于平衡状态,超过3g/L,则有不同程度积盐,甚至发生中度次生盐化。灌溉水高钠吸附比(SAR)和高碳酸钠含量,可能引起土壤溶液中钙、镁离子因生成碳酸钙镁沉淀而使其浓度降低,钠离子浓度相对增加,从而促使可溶性钠百分率(SSP),钠钙镁比(SDR)和钠吸附比(SAR)升高,最终导致土壤交换性钠百分率(ESP)增加。当灌溉水钠吸附比大于14,矿化度大于3g/L和4g/L时,大豆和小麦生长和产量受到影响,土壤出现中度或强度次生碱化。
引用
收藏
页码:272 / 285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4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