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北高原海陆相油页岩生物标志化合物对比研究

被引:26
作者
林金辉
伊海生
邹艳荣
机构
[1] 成都理工大学测试分析研究中心
[2] 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所
[3]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生物标志化合物; 有机质输入; 沉积环境; 海相油页岩; 陆相油页岩; 藏北高原;
D O I
10.19700/j.0379-1726.2004.01.008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重点报道了藏北高原双湖地区早侏罗世海相油页岩和可可西里地区中新世陆相油页岩生物标志化合物组合差异。在两套油页岩中均检出丰富的正构烷烃、类异戊二烯烷烃、萜类化合物及甾类化合物,但二者生物标志化合物组合明显不同。这种不同是在有机质演化程度差异的基础上,主要由原始生物输入和沉积环境差异造成的。海相油页岩正构烷烃具有低碳数优势,nC15、nC16或nC17为主峰碳,无明显的奇偶碳数分布,Pr/Ph比值显示,多数海相油页岩具有姥鲛烷优势,缺乏β-胡萝卜烷,伽马蜡烷含量较低,海相油页岩原始有机母质构成中,既有丰富的菌藻类等低等水生生物,还有一定比例的陆生高等植物混合输入的特点,属贫氧—缺氧、弱氧化—弱还原沉积环境,进一步证明了早托尔期这种富碳缺氧黑色油页岩是一次全球性海平面上升事件的产物。陆相油页岩正构烷烃具有高碳数优势,主峰碳数为nC23或nC29,奇碳数优势突出,Pr/Ph比值显示,陆相油页岩具有强烈植烷优势,β-胡萝卜烷含量相对较高,伽马蜡烷/αβC30霍烷比值为0.31~0.60,陆相油页岩原始有机母质构成中,既有高含量的高等陆生植物,还有一定数量低等水生生物混合输入,且在剖面序列中有由早期C3型陆生高等植物向晚期C4型转变,特别是剖面顶部油页岩中具有丛粒藻Botryococus输入的特点,从
引用
收藏
页码:57 / 64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藏北高原双湖地区中侏罗统海相油页岩生物标志化合物分布特征及其意义 [J].
林金辉 ;
伊海生 ;
李勇 ;
王成善 ;
彭平安 .
沉积学报, 2001, (02) :287-292
[2]   沉积环境的氧化还原性对重排甾烷形成的作用 [J].
朱扬明 ;
张春明 ;
张敏 ;
梅博文 ;
金迪威 ;
肖乾华 .
沉积学报, 1997, (04) :105+107+106+108-110
[3]   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生物标志物分布与沉积环境的关系 [J].
范善发 ;
周中毅 ;
潘长春 ;
韩林 ;
朱扬明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91, (02) :169-176
[4]   应用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判识古沉积环境 [J].
傅家谟 ;
盛国英 ;
许家友 ;
贾蓉芬 ;
范善发 ;
彭平安 ;
Eglinton ;
G.Gowar ;
A.P. .
地球化学, 1991, (01) :1-12
[5]   试论我国某些原油与生油岩中的沉积环境生物标志物 [J].
王铁冠 .
地球化学, 1990, (03) :256-263
[6]   论4-甲基甾烷和孕甾烷的成因 [J].
黄第藩 ;
张大江 ;
李晋超 .
石油勘探与开发, 1989, (03) :8-15
[7]   分子化石指标在中国东部盆地古环境分析中的应用 [J].
李任伟 ;
李哲 ;
王志珍 ;
林大兴 .
沉积学报, 1988, (04) :108-119
[8]  
生物标志物地球化学研究[M].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 王铁冠等著, 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