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5 条
2007年7月8—9日淮河流域特大暴雨过程MCS观测分析
被引:11
作者: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机构:
[1] 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
[2]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
来源:
关键词:
特大暴雨;
线状MCSs;
淮河流域;
观测分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58.121.1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多部雷达组合反射率因子拼图资料、地面自动站加密资料及NCEP 1°×1°每日4次再分析资料,分析2007年7月8—9日淮河流域特大暴雨过程中MCS活动及其影响系统和降水特征。结果表明,该过程主要由3次线状MCSs活动造成,其分别为邻接层状单向发展MCS、前导层状MCS和镶嵌带状MCS;雷达组合反射率因子图上,MCS表现为回波组织性强、模态清晰,或移动,或静止,MCS雷达回波分布特征决定雨带走向和落区;3次MCSs活动分别对应地面图上不同的天气影响系统,第一次邻接层状单向发展的MCS主要受地面弱冷锋和低压倒槽影响,第二次前导层状降水MCS受强的锋面影响,第三次镶嵌带状MCS由地面风场上辐合线造成,与之对应的对流层中低层流场或高度场上表现为两次低涡活动,随低涡演变,MCS生成区对应气流辐合区。
引用
收藏
页码:97 / 106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 [1] 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研究的若干进展[J]. 暴雨灾害, 2011, 30 (02) : 97 - 106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崔春光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 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
- [2] 2008年盛夏湖北一次连续性暴雨天气过程分析[J]. 暴雨灾害, 2010, 29 (02) : 186 - 192童哲堂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长江大学 长江大学胡昌琼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湖北省气象科技服务中心 长江大学汪高明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湖北省荆门市气象局 长江大学吴立霞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湖北省荆门市气象局 长江大学刘静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湖北省气象科技服务中心 长江大学
- [3] 一种暴雨回波识别算法研究[J]. 暴雨灾害, 2010, 29 (01) : 44 - 48张家国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武汉中心气象台王珏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武汉中心气象台王平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武汉中心气象台
- [4] “07.7”淮河流域梅雨锋暴雨的地形敏感性试验[J]. 高原气象, 2009, 28 (05) : 1085 - 1094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沈新勇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马里兰大学大气海洋科学系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李焕连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 [5] 一次梅雨锋强降水过程中云和降雨的结构特征[J]. 科技信息, 2009, (12) : 13 - 14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徐海明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罗亚丽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 [6] 2007年淮河流域雨季暴雨多尺度环流分析[J].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9, 32 (02) : 321 - 326张晓红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淮河流域气象中心 淮河流域气象中心贾天山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滁州市气象局 淮河流域气象中心胡雯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淮河流域气象中心 淮河流域气象中心
- [7] 2007年淮河流域大洪水的雨情、水情分析[J]. 气象, 2008, (07) : 68 - 74王维国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国家气象中心 国家气象中心章建成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国家气象中心 国家气象中心李想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国家气候中心 国家气象中心
- [8] 2007年淮河暴雨洪涝的气象水文特征[J]. 应用气象学报, 2008, (03) : 257 - 264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齐丹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国家气象中心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 [9] 不同高度急流耦合在2007年7月中旬河南省区域暴雨中的作用[J].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08, (02) : 7 - 12张广周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平顶山市气象局李戈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平顶山市气象局白家惠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平顶山市气象局樊白杰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平顶山市气象局吴蕙先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平顶山市气象局
- [10] 2007年梅雨锋降水的大尺度特征分析[J]. 气象, 2008, (04) : 3 - 15陶诗言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张小玲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