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春季我国一次强沙尘暴过程分析

被引:27
作者
王汝佛 [1 ,2 ,3 ]
冯强 [1 ]
尚可政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
[2]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3] 解放军部队
基金
国家基础研究计划;
关键词
沙尘暴; 蒙古气旋; 温度平流; 涡度平流;
D O I
10.13826/j.cnki.cn65-1103/x.2014.01.007
中图分类号
P445.4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2010年3月18~23日,一次强沙尘暴天气过程先后影响了我国21个省(区、市),影响范围约282×104km2,2.7×108人口遭沙尘天气侵袭。通过应用NCEP/NCAR 2.5°×2.5°全球格点再分析资料,从沙尘暴爆发前后的天气形势、气象要素场的特征以及起沙和传输的动力机制等方面对这次沙尘暴过程进行初步分析。同时,利用每日空气污染指数资料和北京能见度资料,分析了沙尘暴期间全国空气污染物浓度的分布和北京地区能见度的变化。结果表明:这次沙尘天气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3月18~21日,第二阶段为3月21~23日,从影响范围及强度方面来说,第一阶段沙尘过程强于第二阶段。蒙古气旋强烈发展是引发此次沙尘暴的主要原因。沙尘暴基本沿西北到华北,华北到华南的路径传播。空气污染指数及能见度变化基本反映了此次沙尘暴的移动路径和强度变化。此次沙尘暴天气的沙尘源地位于蒙古国南部以及中国的新疆南部、东部和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由于热力和动力(涡度)两种因子的联合作用,使地面气旋一面向前移动,一面加深发展,高空槽因冷平流加深,并因涡度平流而向前移动。冷锋锋生加强,产生大风天气,是引发沙尘暴和推动沙尘长距离输送的动力因子。
引用
收藏
页码:31 / 44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高空急流带对甘肃沙尘暴强度的影响 [J].
杨先荣 ;
王劲松 ;
张锦泉 ;
韦伯龙 ;
刘洪 ;
邓吉录 ;
贾小琴 .
中国沙漠, 2011, 31 (04) :1046-1051
[2]   2009年4月北方一次强沙尘暴过程的特征分析和数值模拟 [J].
王丽娟 ;
赵琳娜 ;
寿绍文 ;
王俊超 .
气象, 2011, 37 (03) :309-317
[3]   河西走廊东部强沙尘暴分布特征及飑线天气引发强沙尘暴特例分析 [J].
钱莉 ;
李岩瑛 ;
杨永龙 ;
杨晓玲 .
干旱区地理, 2010, 33 (01) :29-36
[4]   一次引发强沙尘天气的快速发展蒙古气旋的诊断分析 [J].
张志刚 ;
赵琳娜 ;
矫梅燕 ;
周宁芳 ;
孔期 .
气象, 2007, (05) :27-35
[5]   内蒙古两类持续型沙尘暴的天气特征 [J].
姜学恭 ;
沈建国 .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6, (06) :702-712
[6]   河西走廊盛夏一次强沙尘暴天气综合分析 [J].
王锡稳 ;
刘治国 ;
黄玉霞 ;
张铁军 ;
程鹏 .
气象, 2006, (07) :102-109
[7]   一次引发华北和北京沙尘暴天气的快速发展气旋的诊断研究 [J].
赵琳娜 ;
赵思雄 .
大气科学, 2004, (05) :722-735
[8]   中国北方特强沙尘暴的天气系统分型研究 [J].
刘景涛 ;
钱正安 ;
姜学恭 ;
郑明倩 .
高原气象, 2004, (04) :540-547
[9]   2002年和2003年春季中国沙尘暴形成和输送的对比分析 [J].
王炜 ;
方宗义 .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4, (01) :155-165
[10]   导致一例强沙尘暴的若干天气因素的观测和模拟研究 [J].
姜学恭 ;
沈建国 ;
刘景涛 ;
陈受钧 .
气象学报, 2003, (05) :606-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