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团聚体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被引:10
作者
毛艳玲 [1 ,2 ]
杨玉盛 [2 ]
崔纪超 [1 ]
机构
[1] 福建农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2]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土壤团聚体; 微生物量碳; 红壤; 亚热带;
D O I
10.13870/j.cnki.stbcxb.2009.04.035
中图分类号
S154.3 [土壤微生物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对福建省建瓯市山地红壤的天然林、人工林、次生林和园地等4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土层(0-10cm,10-20 cm)土壤团聚体微生物量碳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除茶园外,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均表现出随着团聚体粒径增大,单位土壤微生物量碳增加的趋势。天然林转变为其他土地利用方式后,团聚体微生物量碳和单位土壤团聚体微生物量碳分别平均下降了18.66%51.82%和21.20%50.05%,但不同土地利用土壤团聚体微生物量碳的下降幅度小于土壤有机碳。土壤团聚体微生物商在本区域未表现出一定规律性。因此亚热带山地红壤内天然林转变为人工林、次生林和园地会导致土壤团聚体微生物量碳含量下降,但其能否作为表达土地利用变化敏感性指标,还需进一步斟酌。
引用
收藏
页码:227 / 231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柽柳林地土壤微生物量碳及相关因素的分布特征 [J].
朱宏 ;
赵成义 ;
李君 ;
李玉杰 ;
王锋 .
土壤学报, 2008, (02) :375-379
[2]   施肥措施对不同母质发育的稻田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J].
周卫军 ;
曾希柏 ;
张杨珠 ;
周清 ;
郭海彦 ;
颜雄 ;
陈建国 .
应用生态学报, 2007, (05) :1045-1050
[3]   微生物商对亚热带地区土地利用及施肥制度的响应 [J].
刘守龙 ;
苏以荣 ;
黄道友 ;
肖和艾 ;
吴金水 .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07) :1411-1418
[4]   红壤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J].
王晓龙 ;
胡锋 ;
李辉信 ;
秦江涛 ;
张斌 .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6, (01) :143-147
[5]   不同利用方式下棕壤及其各级微团聚体中微生物量碳、氮的变化 [J].
杨坤 ;
陈佳广 ;
关连珠 ;
于菲 ;
周永平 ;
颜丽 .
中国农学通报, 2006, (01) :185-187
[6]   半干旱地区不同土壤团聚体中微生物量碳的分布特征 [J].
文倩 ;
赵小蓉 ;
陈焕伟 ;
妥德宝 ;
林启美 ;
不详 .
中国农业科学 , 2004, (10) :1504-1509
[7]   土壤微生物量及其生态效应 [J].
王岩 ;
沈其荣 ;
史瑞和 ;
黄东迈 .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1996, (04) :48-54
[8]  
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M].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 鲁如坤主编, 2000
[9]   Carbon and nitrogen pools in soil aggregates separated by dry and wet sieving methods [J].
Sainju, Upendra M. .
SOIL SCIENCE, 2006, 171 (12) :937-949
[10]  
A history of research on the link between (micro)aggregates, soil biota, and soil organic matter dynamics[J] . J Six,H Bossuyt,S Degryze,K Denef.Soil & Tillage Research . 2004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