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蒸发潜力不均性发展趋势及其气候成因分析

被引:3
作者
徐兴奎 [1 ]
LEVY Jason K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国际气候与环境科学中心
[2] L Douglas Wilder School of Government and Public Affairs, Virginia Commonwealth University, W Franklin St , Richmond, VA, ,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关键词
蒸发潜力; 热力作用; 动力作用; 归一化植被指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34 [大气环流]; P46 [气候学];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气象台站20 cm蒸发皿观测资料自然正交分解显示,1980~2000年中国区域气温显著增加期间,长江中游至河套、东北等区域地表年蒸发潜力呈增加趋势;相反在长江以南、东部和西南等地区年蒸发潜力呈下降趋势.辐射观测资料分析结果表明,自20世纪70年代中国区域太阳入射能整体呈下降趋势,因此对于蒸发潜力增加的地区,太阳辐射产生的热力作用并不是决定蒸发潜力发展趋势的唯一原因.通过对大气风动力和干燥力等因子的分析证实,大气动力作用是造成中国区域地表蒸发潜力空间不均性分布的主要原因.同时1980~2000年NOAAAVHRR遥感数据分析结果也表明,地表覆盖类型的变换以及植被覆盖率的下降,引发的地表热力作用和地表物理性质变化,是造成蒸发潜力空间分布不均性加大的另一项重要原因.
引用
收藏
页码:634 / 642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6 条
[1]  
Spatiotemporal vegetation cover variations i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under global climate change[J]. Jason K LEVY.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8(06)
[2]   中国西北地区地表植被覆盖特征的时空变化及影响因子分析 [J].
徐兴奎 ;
陈红 ;
张凤 .
环境科学, 2007, (01) :41-47
[3]  
Characteristics of climatic trends and correlation between pan-evaporation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the last 40 years over China[J]. ZUO Hongchao, LI Dongliang, HU Yinqiao, BAO Yan & Lü Shihua Cold and Arid Regions Environmental and Engineering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Lanzhou 730000, China.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5(12)
[4]   龙刘两库补水对黄河中下游的环境补偿影响分析 [J].
刘涵 ;
黄强 ;
佟春生 ;
不详 .
水土保持学报 , 2005, (01) :145-148
[5]   黄河流域地表水耗损分析 [J].
张学成 ;
刘昌明 ;
李丹颖 .
地理学报, 2005, (01) :79-86
[6]   全球变化的区域适应研究:挑战与研究对策 [J].
葛全胜 ;
陈泮勤 ;
方修琦 ;
林海 ;
叶谦 .
地球科学进展, 2004, (04) :516-524
[7]   黄河干流实际来水量不断减少的成因分析 [J].
刘昌明 ;
张学成 .
地理学报, 2004, (03) :323-330
[8]   塔里木河下游末端实施生态输水后植被变化与展望 [J].
杨戈 ;
郭永平 .
中国沙漠, 2004, (02) :55-60
[9]   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合理利用问题探讨 [J].
张仁慧 .
水土保持通报, 2003, (05) :78-81
[10]   干旱区流域下游绿洲环境变化及其成因分析——以甘肃省河西地区石羊河流域下游民勤县为例 [J].
杨永春 .
人文地理, 2003, (04) :4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