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半岛三佛山高Ba-Sr花岗岩成因

被引:59
作者
张华锋 [1 ]
翟明国 [1 ]
童英 [2 ]
彭澎 [1 ]
许保良 [3 ]
郭敬辉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2]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3] 北京大学地质与地球空间科学学院
关键词
地球化学; 岩石成因; 高Ba-Sr花岗岩; 胶东半岛;
D O I
10.16509/j.georeview.2006.01.009
中图分类号
P588.121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胶东半岛三佛山岩体是昆嵛山杂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岩性主要由二长花岗岩组成,位于苏鲁超高压碰撞带与胶东陆块之间的缝合带中。岩石化学特点具高钾钙碱性岩石系列特征,岩体为准铝I型花岗岩,并具有高Ba-Sr花岗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即高Ba、Sr含量,高Sr/Y、La/Yb、K/Rb值,低Y(<13μg/g)、Yb(1.8μg/g)、Rb/Sr比值(平均为0.33),弱的Eu负异常,亏损Nb、P、Ti等高场强元素。根据该岩体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包体岩石学特征,并结合前人对高Ba-Sr花岗岩成因研究成果,笔者认为该岩体可能是幔源基性岩浆与地壳熔融的酸性端元混合而成。混合后的岩浆没有明显的长石和云母类矿物的结晶分异作用,混合岩浆最大温度在750~800℃左右。酸性岩浆的源区以石榴子石+辉石+角闪石+斜长石的残留为特征。残留相物质组成特征暗示源区应位于壳幔边界,深度30km±,结合早期形成的昆嵛山二长花岗岩源区深度大于40km这一现象,表明胶东地区中生代岩石圈减薄作用在110Ma达到最大,地壳厚度恢复至正常厚度。
引用
收藏
页码:43 / 53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30 条
[11]   大别山燕山期亏损重稀土元素花岗岩类的成因及动力学意义 [J].
王强 ;
许继锋 ;
赵振华 ;
王人镜 ;
邱家骧 ;
包志伟 .
岩石学报, 2001, (04) :551-564
[12]   论燕山运动的深部地球动力学本质 [J].
吴福元 ;
孙德有 ;
张广良 ;
任向文 .
高校地质学报, 2000, (03) :379-388
[13]   胶东金矿区高钾-钾质脉岩地球化学与俯冲-壳幔作用研究 [J].
孙景贵 ;
胡受奚 ;
凌洪飞 .
岩石学报, 2000, (03) :401-412
[14]   东昆仑印支期区域构造背景的花岗岩记录 [J].
袁万明 ;
莫宣学 ;
喻学惠 ;
罗照华 .
地质论评, 2000, (02) :203-211
[15]   中国东部燕山期火成岩构造组合与造山—深部过程 [J].
邓晋福 ;
赵国春 ;
赵海玲 ;
罗照华 ;
戴圣潜 ;
李凯明 .
地质论评, 2000, (01) :41-48
[16]   I-A型复合花岗岩体的热演化及其意义——以崂山花岗岩体为例 [J].
赵广涛 ;
王德滋 ;
曹钦臣 ;
于联生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8, (04) :296-302
[17]   玲珑花岗岩中锆石的离子质谱U-Pb年龄及其岩石学意义 [J].
苗来成 ;
罗镇宽 ;
关康 ;
黄佳展 .
岩石学报, 1998, (02) :71-79
[18]   山东铜岭金矿的矿体定位构造 [J].
谢宏远 ;
王岳军 ;
沈远超 ;
魏守敦 ;
王书春 .
地质与勘探, 1998, (02) :7-10
[19]   山东省中生代地层划分与对比附视频 [J].
李守军 ;
何文渊 .
高校地质学报, 1997, (01) :88-94
[20]   崂山花岗岩岩石地球化学与成因附视频 [J].
赵广涛 ;
王德滋 ;
曹钦臣 .
高校地质学报, 1997, (01) :2-4+6+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