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秦岭造山带的变形特征及构造演化

被引:138
作者
许志琴
卢一伦
汤耀庆
M.Mattauer
Ph.Matte
J.Malavieille
P.Tapponnier
H.Maluski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2] 陕西省地质矿产局
[3] 朗格多克科技大学地球中心系
[4] 法国巴黎地球物理研究所
关键词
构造演化; 造山带; 构造带; 褶皱带; 地槽带; 韧性推覆剪切带; 劈理面; 断层; 地质构造; 变形特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分隔北中国板块及南中国板块的秦岭山脉是研究亚洲东部构造演化的关键。秦岭山脉由北部的古生代褶皱带及南部的华力西、印支褶皱带组成。北部古生代褶皱带演化,早期表现出一个向北俯冲的大洋盆地的闭合,随后蛇绿岩向南仰冲和华力西期的陆内逆冲推覆作用;南部褶皱带表现为在大规模滑脱构造上(至少100km的水平滑移)的陆内浅部地壳变形。而在晚古生代以来,两个褶皱带被一系列东西向左行平移断层所切。
引用
收藏
页码:237 / 247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柏桐地区蛇绿岩 [J].
于贵田 ;
田国良 ;
廉杰三 .
河南地质, 1984, (02) :56-63
[2]   中国高压低温变质带概述兼论蓝闪石冻蓝闪石有关问题 [J].
吴汉泉 .
西北地质科学, 1984, (01) :64-81
[3]   东秦岭古海域两侧大陆边缘区的构造发展 [J].
王鸿祯 ;
徐成彦 ;
周正国 .
地质学报, 1982, (03) :270-280
[4]   略论我国不同变质时期的变质岩系、变质带和若干有关问题 [J].
程裕淇 ;
张寿广 .
中国区域地质, 1982, (02) :1-14+131
[5]   东秦岭和北祁连山的蓝闪片岩 [J].
吴汉泉 .
地质学报, 1980, (03) :195-207+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