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中国城市的应用意义和途径

被引:27
作者
张浪 [1 ,2 ,3 ,4 ]
郑思俊 [1 ]
机构
[1] 上海市园林科学规划研究院
[2] 国家发改委
[3] 住建部
[4] 国家林业局
关键词
海绵城市; 气候区域; 城市内涝;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TU992 [排水工程(沟渠工程、下水道工程)]; TV213.9 [水利资源综合利用];
学科分类号
0815 ; 082802 ;
摘要
城市是人类文明集大成的产物,也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复含生态系统,这两大属性的平衡协调发展才能造就稳定且具有韧性的城市系统。反观现今中国城市发展,普遍面临自然属性弱化甚至丧失等问题,如自然系统占用破坏、破碎化而至功能减退、地面硬质化等,由此直接导致中国城市普遍的水资源不平衡问题,如城市内涝、干旱等。随着由低影响开发理论引申而来的且关注城市水平衡的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形成,中国城市建设也开始关注海绵城市,但其建设并非"一朝一夕"可促成,也不是"一劳永逸"的集中建设可以成就,它是一项系统性和长期性的工作。本文针对中国不同气候区域特点和现行城市特点,阐述了海绵城市创建对于中国城市发展的意义,并针对目前"干城一式"的海绵城市建设模式提出异议,并根据各城市的地域气候特征的差异,提出中国不同区域城市创建海绵城市的途径。
引用
收藏
页码:2 / 5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发达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经验及启示 [J].
田闯 .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15, 17 (05) :64-70
[2]   “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 [J].
俞孔坚 ;
李迪华 ;
袁弘 ;
傅微 ;
乔青 ;
王思思 .
城市规划, 2015, 39 (06) :26-36
[3]   韧性城市:应对城市危机的新思路 [J].
徐江 ;
邵亦文 .
国际城市规划, 2015, 30 (02) :1-3
[4]   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 [J].
仇保兴 .
城乡建设, 2015, (02) :8-15+4
[5]   美国城市雨洪管理的演变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J].
张丹明 .
国际城市规划, 2010, (06) :83-86
[6]   绿色基础设施评价(GIA)方法介述——以美国马里兰州为例 [J].
付喜娥 ;
吴人韦 .
中国园林, 2009, 25 (09) :41-45
[7]   城市非点源污染控制的景观生态学途径 [J].
郭青海 ;
马克明 ;
赵景柱 ;
杨柳 ;
尹澄清 .
应用生态学报, 2005, (05) :977-981
[8]  
Optimizing low impact development (LID) for stormwater runoff treatment in urban area, Korea: Experimental and modeling approach[J] . Sang-Soo Baek,Dong-Ho Choi,Jae-Woon Jung,Hyung-Jin Lee,Hyuk Lee,Kwang-Sik Yoon,Kyung Hwa Cho.Water Research .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