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报刊合法性:“有闻必录”兴起的另一种认识——从《申报》“杨乃武案”报道谈起

被引:13
作者
操瑞青
机构
[1]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关键词
“有闻必录”; “杨乃武案”; 《申报》; 合法性; 话语分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219.29 [新闻事业史];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学界曾数次探讨"有闻必录",有着两点共识:一是该思想兴盛于19世纪80年代,其概念出现于1883年;二是"有闻必录"的兴起源于当时报馆规避言责的需要,具有争取言论自由的价值。本文从《申报》"杨乃武案"报道出发,尝试从另一角度来解读"有闻必录"的兴起,并提出两个观点:一是"有闻必录"在19世纪70年代已较为兴盛,其概念形成不晚于1876年;二是早期"有闻必录"不仅是规避言责的策略,它还发挥了另一更为根本的作用,即建构报刊话语在读者心目中的合法性地位,这与《申报》作为商业报刊的媒体属性有关。最后,文章从报刊与知识的关系角度指出,报刊话语的合法性基础在不同的历史情境下有着不同表征,应当以历史的眼光来审视"有闻必录"的积极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99 / 116+128 +128
页数:19
相关论文
共 35 条
[1]  
早期《申报》与读者关系研究.[D].王学敏.山东大学.2013, 11
[2]   汪康年:最早批判“有闻必录”口号的中国报人 [J].
胡正强 .
新闻爱好者, 2013, (04) :80-82
[3]   早期《申报》新闻传播策略初探 [J].
卢宁 .
编辑之友, 2013, (04) :114-117
[4]   耳目喉舌:旧知识与新交往——基于戊戌变法前后报刊的考察 [J].
黄旦 .
学术月刊, 2012, 44 (11) :127-145
[5]   中国近现代“有闻必录”新闻观成因考 [J].
郑苏文 .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2, 14 (06) :142-145
[6]   媒介就是知识:中国现代报刊思想的源起 [J].
黄旦 .
学术月刊, 2011, 43 (12) :139-148
[7]   历时3年4个月 连续刊载86篇新闻 中国新闻史上连续时间最长的冤案报道 [J].
谷辛 .
新闻与写作, 2010, (06) :78-80
[8]   调查性报道在近代中国的溯源 [J].
段勃 .
当代传播, 2008, (06) :101-103
[9]   “有闻必录”,媒介世界的另一种声音 [J].
汤天明 .
传媒观察, 2007, (09) :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