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及其周缘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的晚期逸散

被引:56
作者
魏志红
机构
[1] 中国石化勘探分公司
关键词
五峰组; 龙马溪组; 页岩气; 四川盆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为了探讨四川盆地及其周缘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晚期逸散方式和强度,应用典型井页岩气层埋藏史、构造特征、压力系数、含气量和页岩岩心物性分析资料,通过页岩气晚期逸散时间和特征分析以及模式构建,指出页岩气晚期逸散的时间为页岩气层晚期持续抬升的整个阶段,从盆缘到盆内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晚期逸散开始的时间从早白垩世演变为晚白垩世。页岩储层基质孔隙以纳米级为主、渗透率属纳达西级(平均为0.000 215×10-3μm2)、渗透率应力敏感性强(岩心有效覆压从3.5 MPa升高到40 MPa,渗透率降低了两个数量级)。在断裂不发育的页岩气层深埋区,页岩气的逸散为浓度差驱动的微弱扩散。晚期构造作用导致页岩储层抬升或发育开启断裂,随着地应力的释放,页岩储层渗透率增大,且水平渗透率远大于垂直渗透率(地表全直径岩心水平渗透率平均为0.567 8×10-3μm2、垂直渗透率平均为0.153 9×10-3μm2)。剥蚀露头区附近或浅埋藏带以及开启断裂附近页岩气逸散强烈,且沿层方向逸散强度远大于垂直层面方向。从深埋区到浅埋区再到露头区,以及逐渐靠近开启断裂,随着地应力、页岩渗透率、烃浓度的变化,页岩气沿层方向逸散方式表现为从微弱扩散到较强扩散再到强烈扩散或渗流的渐变特征,且逸散强度有序渐次增大。
引用
收藏
页码:659 / 665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30 条
[1]  
湘鄂西区块构造演化及其对油气聚集的控制作用.[D].苏勇.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7, 03
[2]   皖南地区下寒武统页岩气成藏地质条件 [J].
卢炳雄 ;
郑荣才 ;
文华国 ;
徐文礼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4, 35 (05) :712-719
[3]   桂中坳陷上古生界页岩气保存条件 [J].
潘仁芳 ;
唐小玲 ;
孟江辉 ;
张喜满 ;
龚宇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4, 35 (04) :534-541
[4]   焦石坝地区龙马溪组页岩有机质孔隙特征 [J].
黄仁春 ;
倪楷 .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14, 8 (03) :15-18+77
[5]   页岩不同类型孔隙的含气性差异——以四川盆地焦石坝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为例 [J].
魏志红 ;
魏祥峰 .
天然气工业, 2014, 34 (06) :37-41
[6]   四川盆地焦石坝地区龙马溪组页岩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J].
郭旭升 ;
李宇平 ;
刘若冰 ;
王庆波 .
天然气工业, 2014, 34 (06) :9-16
[7]   四川盆地东南缘海相页岩气保存条件及其主控因素 [J].
胡东风 ;
张汉荣 ;
倪楷 ;
余光春 .
天然气工业, 2014, 34 (06) :17-23
[8]   四川盆地及周缘下古生界海相页岩气富集高产主控因素——以焦石坝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为例 [J].
郭旭升 ;
胡东风 ;
文治东 ;
刘若冰 .
中国地质, 2014, 41 (03) :893-901
[9]   四川盆地焦石坝页岩气田形成与富集高产模式 [J].
郭彤楼 ;
张汉荣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4, 41 (01) :28-36
[10]   页岩气储层孔隙类型及特征研究:以渝东南下古生界为例 [J].
韩双彪 ;
张金川 ;
Brian HORSFIELD ;
蒋恕 ;
李婉君 ;
陈前 ;
王鹏 .
地学前缘, 2013, 20 (03) :247-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