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鲁造山带区域地壳山根结构特征

被引:31
作者
徐纪人
赵志新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2]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北京
[3] 北京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关键词
苏鲁大别造山带; 地壳山根浮力; 莫霍面; P波高速区; 地壳厚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2 [];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本文利用苏鲁大别造山带及其邻区的三维P波速度资料,详细对比研究了苏鲁与大别超高压变质带莫霍面深度和深部P波速度结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尽管苏鲁、大别超高压变质带都具有上地壳明显高速且上凸;中地壳增厚;下地壳埋藏较深且下凹等共同的P波速度结构特征,与大别地区相比较,苏鲁超高压变质带还存在着独特的区域性特征。从地貌上看,苏鲁地区山脉已经基本消失。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的地壳厚度为32-33公里,深于其周围地区2-3公里,但是莫霍面下凹程度远不如大别地区,造山带地壳山根已逐步趋向消失。苏鲁地区上地壳P波速度高于大别,比其周围地区约快1-1.2km/s,有可能显示了该区有更多高速、高密度的超高压变质岩折返到上地壳与地表的岩石物性效果。大别造山带山脉依然存在,莫霍面下凹更明显,沿NWW向串状残留地壳山根最深为37-38公里,深于其周围地区3-4公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区域构造运动的作用,苏鲁大别造山带中的不同地段,在其造山、演化过程中也存在着差别。苏鲁的造山运动起始虽 略晚于大别,但结束的更快,比大别更早进入了造山运动的后期。分析促使苏鲁造山运动进程加速的主要构造原因可能有两点,郯庐断裂带的左旋走滑运动以及通过中国华北区域的大范围NW-SE向扩张应力场的影响。大区域构造背景加速
引用
收藏
页码:149 / 156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苏鲁—大别超高压变质造山带广角地震测深地壳结构研究.[D].王有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 03
[2]   Geometry of slab, intraslab stress field and its tectonic implication in the Nankai trough, Japan [J].
Xu, JR ;
Kono, Y .
EARTH PLANETS AND SPACE, 2002, 54 (07) :733-742
[3]  
U/Pb zircon ages constrain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ultrahigh-pressure Qinling–Dabie Orogen; China.[J].Bradley R. Hacker;Lothar Ratschbacher;Laura Webb;Trevor Ireland;Doug Walker;Dong Shuwen.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1998, 1
[4]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孔区三维地震资料的初步解释 [J].
杨文采 ;
杨午阳 ;
程振炎 .
岩石学报, 2004, (01) :127-138
[5]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孔区反射地震剖面的数值模拟与分析 [J].
赵志新 ;
徐纪人 ;
杨文采 ;
程振炎 .
岩石学报, 2004, (01) :139-148
[6]   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折返构造及折返机制 [J].
许志琴 ;
张泽明 ;
刘福来 ;
杨经绥 ;
李海兵 ;
杨天南 ;
邱海峻 ;
李天福 ;
孟繁聪 ;
陈世忠 ;
唐哲民 ;
陈方远 .
地质学报, 2003, (04) :433-450+593
[7]   江苏东海预先导孔(CCSD-PP2)岩心样中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测定 [J].
刘顺生 ;
殷秀兰 ;
许志琴 .
地质学报, 2003, (04) :540-543
[8]   苏鲁大别造山带岩石圈三维P波速度结构特征 [J].
徐纪人 ;
杨文采 ;
赵志新 ;
程振炎 .
地质学报, 2003, (04) :577-582+603
[9]   日本南海海槽地震区域应力场及其板块构造动力学特征 [J].
徐纪人 ;
赵志新 ;
河野芳辉 ;
木下肇 .
地球物理学报, 2003, (04) :488-494+577
[10]   大陆深俯冲带的地壳速度结构——东大别造山带深地震宽角反射/折射研究 [J].
刘福田 ;
徐佩芬 ;
刘劲松 ;
尹周勋 ;
秦建业 ;
张先康 ;
张成科 ;
赵金仁 .
地球物理学报, 2003, (03) :366-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