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

被引:259
作者
程叶青 [1 ]
王哲野 [1 ,2 ]
张守志 [3 ]
叶信岳 [4 ]
姜会明 [5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大学
[3] 延边大学地理系
[4]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Kent State University
[5] 吉林农业大学管理学院
关键词
碳排放强度; 空间自相关; 空间面板计量模型; 中国;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196 [环境经济学];
学科分类号
02 ; 0201 ; 020106 ;
摘要
碳排放所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中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GDP碳排放强度较2005年降低40%45%,这一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全国层面社会经济和产业结构的实质性转型,更有赖于省区层面节能减排的具体行动。基于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提供的方法,本文估算了全国30个省区1997-2010年碳排放强度,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和空间面板计量模型,探讨了中国省级尺度碳排放强度的时空格局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旨在为政府制定差异化节能减排的政策和发展低碳经济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①1997-2010年,中国能能源消费CO2排放总量从4.16 Gt增加到11.29Gt,年均增长率为7.15%,而同期GDP年均增长率达11.72%,碳排放强度总体上呈逐年下降的态势;②1997-2010年,碳排放强度的Moran's I指数呈波动型增长,说明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在省区尺度上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且集聚程度有不断增强的态势,同时,碳排放强度高值集聚区和低值集聚区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路径依赖或空间锁定;③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分析结果表明,能源强度、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和城市化率对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时空格局演变具有重要影响;④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走低碳城市化道路,以及实行节能减排省区联动策略是推动中国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途径。
引用
收藏
页码:1418 / 1431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34 条
[1]   空间依赖、碳排放与人均收入的空间计量研究 [J].
许海平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2, 22 (09) :149-157
[2]   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分解及影响因素——基于1995~2009年省际面板数据的研究 [J].
杨骞 ;
刘华军 .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2, 29 (05) :36-49+148
[3]   中国碳强度分布的地区差异与收敛性——基于1995-2009年省际数据的实证研究 [J].
杨骞 ;
刘华军 .
当代财经, 2012, (02) :87-98
[4]  
1999~2007年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空间演变特征[J]. 赵雲泰,黄贤金,钟太洋,彭佳雯.环境科学. 2011(11)
[5]   中国地区碳强度与FDI的空间计量分析——基于空间面板模型的实证研究 [J].
姚奕 ;
倪勤 .
经济地理, 2011, 31 (09) :1432-1438
[6]   空间面板数据模型设定问题分析 [J].
季民河 ;
武占云 ;
姜磊 .
统计与信息论坛, 2011, 26 (06) :3-9
[7]   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分析 [J].
郑长德 ;
刘帅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 21 (05) :80-86
[8]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收敛的空间计量分析 [J].
洪国志 ;
胡华颖 ;
李郇 .
地理学报, 2010, 65 (12) :1548-1558
[9]   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研究 [J].
杜立民 .
南方经济, 2010, (11) :20-33
[10]   1995—2007年我国省区碳排放及碳强度的分析——碳排放与社会发展Ⅲ [J].
岳超 ;
胡雪洋 ;
贺灿飞 ;
朱江玲 ;
王少鹏 ;
方精云 .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46 (04) :51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