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2 条
玉米高产种质抗旱性鉴定及生理机理研究
被引:6
作者:
郭秀林
[1
]
刘子会
[1
]
栗秋生
[2
]
张文英
[3
]
谢俊良
[3
]
栗雨勤
[3
]
机构:
[1]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遗传生理研究所
[2]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3]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研究所
来源:
基金: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
关键词:
玉米;
抗旱性;
鉴定;
生理机理;
高产;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3 [玉米(玉蜀黍)];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将玉米种子萌发期、苗期及整个生育期相结合,研究了玉米种子耐旱指数(GSI)、不同生理性状和抗旱指数(DRI)及其相互关系。结果发现:正常条件下叶片水势值较高、胁迫后降低幅度较大以及渗透势较高、胁迫后降低幅度较小的品种,抗旱指数较大;正常条件下水势低、胁迫后降低幅度中等以及胁迫前后渗透势降低幅度较大的品种抗旱指数较低;正常条件下植株POD活性较低、而胁迫后酶活升高幅度较大的品种,抗旱指数较大,而本身酶活较高,胁迫后升高幅度较小的品种,抗旱指数较低;胁迫下升高幅度较小、而本身脯氨酸含量较高的品种,抗旱指数较大;胁迫下升高幅度较大且本身脯氨酸含量较低的品种,抗旱指数一般较小;正常条件下丙二醛(MDA)含量较低的品种,抗旱指数也较大。种子耐旱指数低的品种,抗旱指数也低。综合认为,萌发期种子耐旱指数、苗期叶片水势、渗透势、POD活性与抗旱指数的一致性较高,脯氨酸和丙二醛含量次之,从机理上解释了玉米抗旱性差异。
引用
收藏
页码:101 / 105
页数:5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