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形成演化探究

被引:26
作者
谢建华
夏斌
张宴华
王喜臣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与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
[2] CSIRO Exploration and Mining
[3]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与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 广东广州
[4] 中国
[5]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6] 北京
[7] 广东广州
[8] Bentley
[9] WA
[10] 澳大利亚
关键词
南海; 形成演化; 动力学模式FLAC软件; 数值模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736.11 [海洋起源与演化];
学科分类号
070704 ; 0709 ;
摘要
通过分析前人对南海的研究,对南海扩张期次、扩张脊结构、动力来源等几个关键研究问题进行探讨。认为应将南海放入到欧亚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三大板块相互作用的统一构造应力场中进行研究。利用FLAC软件,首次对南海及邻区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并进一步探讨了南海的形成演化机制,认为南海的打开和扩张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地幔柱上涌以及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的俯冲共同作用的结果。
引用
收藏
页码:212 / 218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数值模拟软件FLAC及其在地学应用简介 [J].
谢建华 ;
夏斌 ;
徐振华 ;
张宴华 .
地质与勘探, 2005, (02) :77-80
[2]   关于南海构造演化动力学机制研究的一点思考 [J].
夏斌 ;
崔学军 ;
谢建华 ;
王冉 .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04, (03) :221-227
[3]   南海地球物理场特征与基底断裂体系研究 [J].
宋海斌 ;
郝天珧 ;
江为为 ;
丘学林 ;
胥颐 ;
刘建华 .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2, (01) :24-34
[4]   南海深部地球动力学特征及其演化机制 [J].
张健 ;
熊亮萍 ;
汪集旸 .
地球物理学报, 2001, (05) :602-610
[5]   南海中央海盆条带状磁异常特征与海底扩张 [J].
方迎尧 ;
周伏洪 .
物探与化探, 1998, (04) :272-278
[6]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盆地幕式裂陷的动力过程及10Ma以来的构造事件 [J].
李思田 ;
林畅松 ;
张启明 ;
杨士恭 ;
吴培康 .
科学通报, 1998, (08) :797-810
[7]   晚中生代─新生代南海周缘地块运动与南海演化 [J].
袁友仁,杨树康,汤贤赞,王保贵,侯红明,柳枞阳 .
热带海洋, 1994, (02) :9-16
[8]   南海的形成、演化与油气资源(英文) [J].
何廉声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1988, (02) :15-28
[9]   中国东部后地台造山带新生代盆地成因一解 [J].
陈国达 .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1988, (01) :1-4
[10]   南海中央海盆条带磁异常特征及构造演化 [J].
吕文正 ;
柯长志 ;
吴声迪 ;
刘建华 ;
林长松 .
海洋学报(中文版), 1987, (01) :6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