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语言模糊性:一个法社会学视角

被引:10
作者
董晓波
机构
[1] 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外语学院
关键词
立法语言; 模糊性; 法社会学; 法治;
D O I
10.15991/j.cnki.411028.2007.02.015
中图分类号
D90-055 [法律语言学];
学科分类号
030101 ;
摘要
准确历来是立法语言的灵魂,也是立法者尽力追求的主要立法原则之一。但是,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使用模糊语言却是在制定法律时不可回避的事实。从法社会学的角度对立法语言中的模糊现象进行阐释,有利于人们正确认识立法语言模糊性得以产生的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形成过程中的社会支持因素和制约机制,以及其对法治建设的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引用
收藏
页码:74 / 79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西方法律思想史.[M].谷春德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  
模糊语言学.[M].伍铁平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3]  
认真对待权利.[M].(美)罗纳德·德沃金(RonaldDworkin)著;信春鹰;吴玉章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4]  
法律语言学教程.[M].司法部教育司[编著];王洁主编;.法律出版社.1997,
[5]  
法律语言与言语研究.[M].姜剑云 著.群众出版社.1995,
[6]  
法律的训诫.[M].[英]丹宁(Denning;A·T·) 著;杨百揆等 译.群众出版社.1985,
[7]  
美国宪法的经济观.[M].比尔特 著;何希齐 译.商务印书馆.1949,
[8]   法律语言模糊性对法律制度的影响 [J].
杨德祥 .
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 2006, (04) :69-72
[9]   语言与法律——谈西方法律语言研究方法的嬗变 [J].
董晓波 .
社会科学战线, 2006, (02) :205-209
[10]   略论立法语言的模糊与消除——以刑法为视角 [J].
焦悦勤 .
理论导刊, 2005, (07) :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