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拉乌苏动物群有关属种的修订与讨论

被引:16
作者
同号文 [1 ,2 ]
李虹 [3 ]
谢骏义 [4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人类演化与环境动因实验室
[3] 内蒙古博物馆
[4] 甘肃省考古研究所
关键词
晚更新世; 萨拉乌苏动物群; 讨论及修订;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15 [古动物学];
学科分类号
0709 ; 070903 ;
摘要
随着地层学和年代学工作的深入开展,对萨拉乌苏河地区的地层划分愈加仔细;原含萨拉乌苏动物群的地层现在被划分为下部的萨拉乌苏组和上部的城川组。相应地,过去的萨拉乌苏动物群也被划分为萨拉乌苏动物群和城川动物群;而萨拉乌苏动物群又被进一步划分为下部组合和上部组合,下部组合含王氏水牛和诺氏古菱齿象化石,与欧洲的末次间冰期对应;上部组合以野驴和披毛犀为主,与末次冰期第一阶段对应。但对萨拉乌苏河地区晚更新世动物群中有些属种的分类命名问题,一直未达成共识,有些甚至存在错误认识。关于萨拉乌苏动物群是否含有肿骨大角鹿的问题,争论持续了近20年。最新研究表明,在萨拉乌苏组中发现的两件有肿厚现象的大角鹿下颌骨,应当归入河套中国大角鹿(Sinomegaceros ordosianus),而非肿骨大角鹿。因为,下颌骨肿厚是大角鹿类所有种的共有特征。过去很多文献中提到萨拉乌苏动物群中有"蒙古鹿",经笔者核对,该名称最早被用于"大角鹿蒙古变种"(Cervus megacerosvar.mongoliae)和"蒙古马鹿"(Cervus mongoliae);但这两个名称后来均被弃置不用。关于萨拉乌苏动物群中的恰克图转角羚羊,后来曾有人将其转入许家窑扭角羚,经笔者研究,认为萨拉乌苏河地区的转角羚羊应保持原有名称,即恰克图转角羚羊。
引用
收藏
页码:1106 / 1113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内蒙古河套盆地晚更新世晚期化石动物群 [J].
聂宗笙 ;
李虹 ;
马保起 .
第四纪研究, 2008, (01) :14-25
[2]   中国北方“第四纪(或亚代)”环境变化与大哺乳动物演化(英文) [J].
邱占祥 .
古脊椎动物学报, 2006, (02) :109-132
[3]   吉林镇赉丹岱大坎子发现的旧石器 [J].
陈全家 .
北方文物, 2001, (02) :1-7
[4]   晚更新世萨拉乌苏组时代的新认识 [J].
董光荣 ;
苏志珠 ;
靳鹤龄 ;
不详 .
科学通报 , 1998, (17) :1869-1872
[5]   再论萨拉乌苏组的地层划分及其沉积环境 [J].
孙继敏,丁仲礼,袁宝印,刘东生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1996, (01) :23-31
[6]   萨拉乌苏动物群 [J].
谢骏义,高尚玉,董光荣,李保生 .
中国沙漠, 1995, (04) :313-322
[7]   中国晚第三纪地方哺乳动物群的排序及其分期 [J].
邱占祥 ;
邱铸鼎 .
地层学杂志, 1990, (04) :241-260
[8]   关于大角鹿类的进化 [J].
伊·维斯洛博柯娃 ;
胡长康 .
古脊椎动物学报, 1990, (02) :150-155
[9]   萨拉乌苏组中发现的肿骨鹿化石 [J].
许春华 .
人类学学报, 1987, (03) :245-248
[10]   泥河湾层中的大角鹿一新种 [J].
卫奇 .
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 1983, 21 (01) :87-95+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