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42 条
基于生态足迹的半干旱草原区生态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为例
被引:55
作者:
杨艳
[1
]
牛建明
[1
,2
]
张庆
[1
]
张艳楠
[1
]
机构:
[1] 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态与环境科学系
[2] 中美生态能源及可持续性科学内蒙古研究中心
来源:
基金: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
关键词:
草原;
可持续发展;
生态承载力;
生态足迹;
锡林郭勒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22 [环境与发展];
F205 [资源、环境和生态管理];
学科分类号:
083001 ;
120405 ;
020106 ;
摘要:
以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为例,以锡林郭勒盟1981—2008年的统计资料为依据,应用生态足迹法对其近30 a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实证计算和研究,探讨了半干旱草原区的生态承载力动态变化及其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1)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使该区生态足迹明显增加,人均生态足迹由1981年的1.0868 hm2增加到2008年的24.2176hm2,高于全国和国内部分草原区,化石能源和草地生态足迹急剧增加是区域生态足迹增加的主导因素;(2)随着人口增长,草地、耕地等人均承载力下降,土地总人均承载力也从1981的3.1565 hm2下降到2008年的2.3915 hm2;(3)该区域发展呈现出由生态盈余转为生态赤字,且生态赤字快速增长的趋势。其根源一方面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市场对煤炭等本地优势资源需求的增加和重新配置加速了该区域工业化进程,增加了生态足迹;另一方面草地需求旺盛导致对草地的掠夺性经营加剧,致使草地退化严重,降低了生态承载力。锡林郭勒盟以畜牧业为主,草地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而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急剧增加了对草地资源的需求,如何科学、合理的协调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和草地退化之间的矛盾,是锡林郭勒盟能否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性因素。
引用
收藏
页码:5096 / 5104
页数:9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