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与评估方式分析

被引:8
作者
何梅
陈军
冯正直
机构
[1] 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烧伤研究所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
[2] 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关键词
应激障碍,创伤后; 烧伤; 综述文献;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644 [烧伤及烫伤(灼伤)];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指对亲身经历的或目击的导致或可能导致自己或他人死亡或严重躯体伤害的意外事件或严重创伤的强烈反应。创伤后应激反应会激发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紊乱;通过不同的途径激活中枢神经系统的交感神经系统、下丘脑-腺垂体系统和脑内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引起5-羟色胺、儿茶酚胺类等神经递质与相关受体功能改变;海马等脑组织结构的改变以及造成免疫功能的紊乱等一系列神经生物学改变。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工具和诊断标准经过多次修订,现已逐步完善和确立。经历各类创伤事件后国内研究发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比率约为17%~86%,国外报道为15%~70%。烧伤是一种在平战时均较常见的创伤之一。不仅是生理的创伤,同时也是心理的创伤。烧伤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率为23%~88%。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生活背景、生理、心理等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目前针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主要使用抗抑郁等药以减轻症状,以及采用心理治疗的方法,其中心理治疗的方法是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主要的方法。
引用
收藏
页码:7260 / 7261
页数:2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创伤后应激障碍样行为异常大鼠海马钙依赖性反应紊乱(英文) [J].
王庆松 ;
王正国 ;
朱佩芳 .
中国临床康复, 2003, (19) :2672-2674
[2]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心理学效应和心理康复 [J].
何跃 ;
张洪涛 .
中国临床康复, 2003, (16) :2346-2347
[3]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危险因素 [J].
汪向东 ;
姜经纬 .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2, (05) :11-14
[4]   创伤后应激障碍及其躯体症状 [J].
杨菊贤 ;
王健 .
上海预防医学杂志, 2002, (07) :344-346
[5]   车祸事件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 [J].
刘光雄 ;
杨来启 ;
许向东 ;
张宏斌 ;
胡淑芳 ;
王晓峰 ;
张彦 ;
马文涛 ;
吴兴曲 ;
王蓉蓉 .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2, (01) :18-20
[6]   烧伤患者心理状态调查与对策 [J].
何梅 ;
刘旭盛 ;
刘永芳 .
中华烧伤杂志, 2001, (05) :54-54
[7]   烟台“11.24”海难援救军人发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危险因素分析 [J].
惠武利 ;
徐德忠 ;
施旺红 ;
王家同 ;
苏景宽 ;
郭宝林 ;
门可 ;
赵群 ;
刘清波 .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1, (04) :46-46
[8]   唐山大地震所致孤儿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调查 [J].
张本 ;
王学义 ;
孙贺祥 ;
马文有 ;
徐广明 ;
于振剑 ;
孟雪梅 ;
刘晓芸 ;
刘秀花 .
中华精神科杂志, 2000, (02) :46-49
[9]   对受洪灾群体创伤后应激反应的调查 [J].
高岚 ;
罗颖 ;
汪向东 ;
胡武昌 ;
吴红东 ;
曹火军 ;
沈渔邨 .
中华精神科杂志, 2000, (02) :42-45
[10]   军事飞行员心理创伤后应激反应与心理干预效果 [J].
王煜蕙 ;
靳同朝 ;
张志林 ;
李凯 ;
韩晓峰 .
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1999, (04) :3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