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我国社会企业的产生和发展模式

被引:27
作者
时立荣
徐美美
贾效伟
机构
[1] 北京科技大学社会学系
关键词
生产自救; 以工代赈; 社会福利生产单位; 社会企业模式;
D O I
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11.09.022
中图分类号
F279.2 [中国];
学科分类号
1202 ; 120202 ;
摘要
自建国以来,我国产生并存在着较为丰富的社会企业组织形式,从建国初期的"以工代赈"组织、烈军属和贫民生产单位、计划经济时期的社会福利企业到改革开放后的街道、企事业单位办社会福利企业、为应对下岗失业问题而出现的灵活就业企业、非正规就业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城市住宅合作社及创业型社会企业等。虽然在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时期它们表现出不同形式,但共同具有社会企业属性,可归纳为计划经济时期的社会保障性生产企业、社会事业服务性生产企业、生产自救性企业、社会改造性生产企业四种模式和市场经济时期的创业型社会企业和企业投资型社会企业模式。这个结论纠正了国内外学界认为社会企业是国外的专利的认识误区,为深化新时期我国社会企业的运作模式研究提供了基础。
引用
收藏
页码:159 / 163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2 条
[1]   转型与整合:社会企业的性质、构成与发展 [J].
时立荣 .
人文杂志, 2007, (04) :181-187
[2]   我国转型期城镇非正规就业与非正规经济(1990—2004) [J].
胡鞍钢 ;
赵黎 .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03) :11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