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耐药性的诱导与消除

被引:64
作者
孟甄
金建玲
刘玉庆
高培基
不详
机构
[1] 山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2] 山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济南
[3] 济南
[4] 济南
关键词
新霉素; 黄连; 小檗碱; MIC; 耐药性;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96 [药理学];
学科分类号
100602 ; 100706 ;
摘要
目的 比较传代前后细菌对抗生素和中药耐受性的变化 ,探讨细菌的耐药性机制。方法 分别在含有新霉素和中药的培养基中对大肠杆菌进行连续传代培养 ,然后在空白LB中再次传代 ,最后测定其最低抑菌浓度 (MIC)。结果 在含新霉素培养条件下很容易筛选出对自身和其他几种抗生素耐受性明显提高的细胞 (多重抗性 ) ,而相同条件下中药培养菌则没有表现出对自身和新霉素等抗生素耐受性的提高。在新霉素选择压力下获得的耐药性细菌群体 ,在去除选择压力后 ,对新霉素的敏感性可基本恢复到出发水平。结论 细菌群体对抗生素耐受性的提高是不稳定的 ,抗生素的间歇或轮换使用有助于减缓细菌耐药性产生
引用
收藏
页码:1047 / 1051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8 条
  • [1] 细菌多重耐药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马红霞
    邓旭明
    欧阳红生
    [J].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 2002, (03) : 102 - 108
  • [2] 大肠埃希氏菌的多重药物外排泵AcrAB-TolC
    王瑜
    [J].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 2002, (03) : 115 - 117+131
  • [3] 常见畜禽病原菌对中药耐药性的研究
    李树明
    刘峥
    汪元菊
    文晓卫
    [J]. 中兽医学杂志, 2002, (01) : 5 - 8
  • [4] 黄连与药物配伍对抑菌作用影响的研究
    王桂红
    [J]. 中医药学刊 , 2001, (04) : 400 - 401
  • [5] 中药抗菌作用研究
    陈星灿
    刘定安
    宫锡坤
    [J]. 中医药学报, 1998, (01) : 37 - 38
  • [6] 细菌多重抗生素耐药性及其分子生物学机制——以大肠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为例
    李显志
    张丽
    王浴生
    [J].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 1998, (01) : 34 - 45
  • [7] 药品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M]. 人民卫生出版社 , 郑钧镛,王光宝主编, 1989
  • [8] 常用中药的抗菌作用及其测定方法[M].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 , 周邦靖编著, 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