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盆地断裂上下盘油气差异聚集效应与成因

被引:10
作者
王风华 [1 ]
罗群 [2 ]
李玉喜 [2 ]
李荣权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
基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关键词
断裂上下盘; 油气聚集; 差异成因; 柴达木盆地;
D O I
10.13673/j.cnki.cn37-1359/te.2007.02.005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断裂沟通含油气盆地不同层位、不同时代的烃源岩和生储盖组合,成为连接烃源岩和各种圈闭的重要渠道,导致了多种类型的与断裂有关的油气藏的形成。柴达木盆地的断裂控烃特征明显,断裂上下盘油气差异聚集现象十分普遍,不同构造系统区具有不同的油气差异聚集机理和模式。其根本原因是断裂上下盘具有不同的地质特征和油气运聚成藏条件,它们往往是互为消长的关系。油气是富集在断裂的上盘,还是聚集在断裂的下盘,取决于具体的地质条件。
引用
收藏
页码:19 / 22+112 +112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邵家洼陷区断裂构造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J].
唐大卿 ;
孙玉峰 ;
余光春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6, (02) :50-52+55+106
[2]   长堤地区油气成藏系统及成藏模式 [J].
田波 ;
冯斌 ;
纪友亮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5, (05) :28-30+87
[3]   柴达木盆地断裂特征及其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 [J].
陈少军 ;
罗群 ;
王铁成 ;
胡勇 .
新疆石油地质, 2004, (01) :22-25
[4]   柴达木盆地北缘第三系碎屑岩储集层特征及评价 [J].
高云峰 ;
彭苏萍 ;
何宏 ;
孔炜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3, (04) :40-42
[5]   断裂带作为油气散失通道的输导能力 [J].
柳广弟 ;
吴孔友 ;
查明 .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01) :16-17+22
[6]   控制油气沿断层纵向运移的地质因素 [J].
赵密福 ;
刘泽容 ;
信荃麟 ;
蔡燕杰 .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06) :21-24+8
[7]   油气藏动力学成因模式与分类 [J].
庞雄奇 ;
金之钧 ;
左胜杰 .
地学前缘, 2000, (04) :507-514
[8]   大庆长垣以西断层倾向盘天然气聚集效应与成因分析 [J].
张树林 ;
罗群 ;
白新华 .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1997, (01) :9-1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