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南拉轨岗日变质核杂岩核部花岗质片麻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

被引:27
作者
辜平阳 [1 ]
何世平 [1 ]
李荣社 [1 ]
时超 [1 ]
董增产 [1 ]
査显锋 [1 ]
吴继莲 [2 ]
王轶 [1 ]
机构
[1] 国土资源部岩浆作用成矿与找矿重点实验室,西安地质调查中心
[2] 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关键词
拉轨岗日变质核杂岩; 花岗片麻岩; 地球化学; 锆石U-Pb定年; 泛非造山事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88.3 [变质岩];
学科分类号
070901 ;
摘要
拉轨岗日变质核杂岩花岗质片麻岩高SiO2、K2O,低Fe2O3、MgO、MnO,铝饱和指数A/CNK为1.07~1.19,含白云母、石榴子石等过铝质矿物,属高钾钙碱性过铝质岩石。稀土总量较高,轻稀土富集,轻、重稀土分馏明显,Eu负异常;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U,贫高场强元素Sr、Nb,Hf和Ba亏损,具有壳源S型花岗岩的特征。87Sr/86Sr初始比值ISr变化于0.709~0.7306,εNd(t)值较低,为-7.13~-8.97,且εNd(t)和ISr无明显相关关系,εSr(t)值较高,为80.65~379。(206Pb/204Pb)t=18.1062~18.8085,(207Pb/204Pb)t=15.6713~15.7901,(208Pb/204Pb)t=37.529~38.1815,表现出地壳特征的Sr、Nd、Pb同位素特征。岩浆源区可能是以粘土岩主,砂质岩占次要地位的沉积岩,经部分熔融形成的花岗质岩浆上升侵位形成。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514Ma,是泛非造山事件在北喜马拉雅拉轨岗日一带的地质记录。岩石形成于由碰撞造山的挤压环境向后碰撞造山的伸展环境转化阶段,说明泛非碰撞造山事件在拉雅拉轨岗日一带可能结束,进入后碰撞造山的构造演化阶段。岩浆底侵可能使拉轨岗日变质核杂岩在该阶段已经初步隆起,对变质核杂岩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756 / 768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61 条
[1]   新疆觉罗塔格构造带新元古代变质核杂岩锆石U-Pb年龄与地质意义 [J].
苏春乾 ;
姜常义 ;
夏明哲 ;
张雷 ;
姬厚贵 ;
郭芳放 ;
刘秀金 .
岩石学报, 2008, 24 (12) :2789-2799
[2]   西藏南部康马花岗岩锆石SHRIMP U-Pb年龄 [J].
夏斌 ;
徐力峰 ;
张玉泉 ;
李建峰 ;
王彦斌 .
矿物岩石, 2008, (03) :72-76
[3]   辽宁南部万福变质核杂岩的发现及其区域构造意义 [J].
关会梅 ;
刘俊来 ;
纪沫 ;
赵胜金 ;
胡玲 ;
Gregory A Davis .
地学前缘, 2008, (03) :199-208
[4]   中祁连东段古生代花岗岩的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J].
雍拥 ;
肖文交 ;
袁超 ;
闫臻 ;
李继亮 .
岩石学报, 2008, 24 (04) :855-866
[5]   华南中生代变质核杂岩构造及其与岩石圈减薄机制的关系初探 [J].
沈晓明 ;
张海祥 ;
张伯友 .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08, (01) :11-19
[6]   藏东八宿地区泛非期花岗岩锆石SHRIMP U-Pb定年 [J].
李才 ;
谢尧武 ;
沙绍礼 ;
董永胜 .
地质通报, 2008, (01) :64-68
[7]   西藏高喜马拉雅定结和北喜马拉雅拉轨岗日古元古花岗质片麻岩的年代学及其意义 [J].
廖群安 ;
李德威 ;
袁晏明 ;
储玲林 ;
卢炼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7, (12) :1579-1587
[8]  
Early Paleozoic granite in Nujiang River of northwest Yunnan in southwestern China and its tectonic implications[J]. SONG ShuGuang1, JI JianQing1, WEI ChunJing1, SU Li2, ZHENG YaDong1, SONG Biao3 & ZHANG LiFei1 1 MOE Key Laboratory of Orogenic Belts and Crustal Evolution, School of Earth and Space Sciences,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2 Geological Laboratory Center, Chinese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100083, China;3 SHRIMP Laboratory, Institute of Ge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9]   花岗岩成因研究的若干问题 [J].
吴福元 ;
李献华 ;
杨进辉 ;
郑永飞 .
岩石学报, 2007, (06) :1217-1238
[10]   再论南岭燕山早期花岗岩的成因类型与构造意义 [J].
李献华 ;
李武显 ;
李正祥 .
科学通报, 2007, (09) :98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