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山晚新生代隆升的剥露特征及其隆升模式

被引:47
作者
刘建辉 [1 ]
张培震 [1 ]
郑德文 [1 ]
万景林 [1 ]
王伟涛 [1 ]
杜鹏 [2 ]
雷启云 [2 ]
机构
[1]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 宁夏回族自治区地震局
关键词
贺兰山; 磷灰石裂变径迹; 冷却历史; 剥露特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位于中国南北构造带北端,鄂尔多斯地块西北缘的贺兰山是华北克拉通内部的板内构造变形带.新生代表现为受正断层控制的伸展构造变形,形成隆起的贺兰山和断陷的银川盆地.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分析揭示了贺兰山始于晚新生代(约10~12Ma)的快速隆升剥露作用;这种快速剥露作用与贺兰山东麓断层具有很好的相关性,靠近断层剥露作用加强,远离断层剥露作用减弱,贺兰山东部剥露作用强,西部弱,指示了贺兰山东麓断层下盘贺兰山快速上升遭受剥露并向西掀斜的隆升模式.同时,贺兰山东部靠近东麓断层的晚新生代快速剥露作用具有北部强、向南逐渐减弱的空间分布特征;结合贺兰山样品磷灰石裂变径迹长度与年龄相关图显示出独特的"U"型"boomerang"模式,指示了贺兰山起始于约10~12Ma的与贺兰山东麓断层伸展作用有关的向西向南快速掀斜隆升样式.贺兰山这种与平行于山脉的正断层有关的掀斜隆升作用,主要是银川-吉兰泰-河套断陷系与渭河-山西断陷系沿鄂尔多斯地块周缘北西-南东向的伸展拉张作用的结果;鄂尔多斯地块西北角强烈的晚新生代拉张作用是贺兰山向西向南快速掀斜隆升的主要原因.
引用
收藏
页码:50 / 60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宁夏银川盆地地质构造演化特征 [J].
王美芳 ;
李慧勤 .
科技资讯, 2008, (03) :148-149
[2]  
贺兰山隆升时限及其演化.[J].赵红格;刘池洋;王锋;王建强;李琼;姚亚明;.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7, S1
[3]   中国大陆现今构造作用的地块运动和连续变形耦合模型 [J].
张培震 ;
甘卫军 ;
沈正康 ;
王敏 .
地质学报, 2005, (06) :748-756+875
[4]   再论贺兰山地区新生代之前拉张活动的性质 [J].
张进 ;
马宗晋 ;
任文军 .
石油学报, 2004, (06) :8-11+17
[5]   鄂尔多斯块体新生代构造活动和动力学的讨论 [J].
邓起东 ;
程绍平 ;
闵伟 ;
杨桂枝 ;
任殿卫 .
地质力学学报, 1999, (03) :13-21
[6]   正谊关断裂带的新活动与古地震研究 [J].
邢成起 ;
王彦宾 .
西北地震学报, 1991, (04) :54-60+105
[7]   中国新生代的伸展构造 [J].
马杏垣 ;
吴大宁 ;
刘德良 .
地质科技情报, 1988, (02) :1-12
[8]   断层崖崩积楔及贺兰山山前断裂全新世活动历史 [J].
邓起东 ;
汪一鹏 ;
廖玉华 ;
张维岐 ;
李孟銮 ;
不详 .
科学通报 , 1984, (09) :557-560
[9]  
鄂尔多斯西缘与西南缘深部结构与构造.[M].李清河等著;.地震出版社.1999,
[10]  
贺兰拗拉槽盆地充填演化分析.[M].林畅松等著;.地质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