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中部干旱区在20世纪两次暖期的表现

被引:23
作者
王劲松 [1 ]
陈发虎 [2 ]
靳立亚 [2 ]
魏锋 [1 ]
机构
[1] 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开放实验室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
[2]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德干旱环境研究中心
关键词
亚洲中部干旱区; 20世纪两次暖期; 响应; 影响因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67 [气候变化、历史气候];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利用亚洲中部干旱区1901-2002年近100 a气温及北半球海平面气压、冬季西伯利亚高压强度指数、西风指数资料,分析了20世纪全球变暖的两个较明显时期在该干旱区的响应特征,以及大气环流变化和太阳活动对干旱区气温异常的影响.结果表明:亚洲中部干旱区对20世纪全球发生的两次暖期的响应特征是有显著差异的.对1920-1940年代全球发生的第一次暖期,亚洲中部干旱区整体并没有响应,仅在其东部的季风影响边缘区有响应;而对1970年代以后发生的第二次暖期,亚洲中部干旱区整体都作出了响应.冰岛低压的异常加深、同时北大西洋亚速尔高压的显著增强,西伯利亚高压强度指数的异常减弱,以及西风指数的异常增强是导致亚洲中部干旱区气温偏高的可能原因,可以初步解释研究区整体对20世纪全球两次暖期响应不同的原因.太阳活动作为外部影响因子之一,对干旱区气温的影响是阶段性的,且在百年时间尺度上,二者并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引用
收藏
页码:224 / 233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影响我国冬季温度的若干气候因子 [J].
李勇 ;
陆日宇 ;
何金海 .
大气科学, 2007, (03) :505-514
[2]   英国CRU高分辨率格点资料揭示的20世纪中国气候变化 [J].
闻新宇 ;
王绍武 ;
朱锦红 ;
David VINER .
大气科学 , 2006, (05) :894-904
[3]   近百年北半球海平面气压分布结构及其对长江中下游梅雨异常的影响 [J].
魏凤英 ;
宋巧云 ;
韩雪 .
自然科学进展, 2006, (02) :215-222
[4]   近代中国北方干湿变化趋势的多时段特征 [J].
马柱国 ;
黄刚 ;
甘文强 ;
陈明林 .
大气科学, 2005, (05) :671-681
[5]   利用多条树轮资料重建青海高原近250年年平均气温序列 [J].
汪青春 ;
秦宁生 ;
李栋梁 ;
时兴合 ;
王振宇 ;
李林 ;
朱西德 .
高原气象, 2005, (03) :320-325
[6]   Interdecadal Variability of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in China since 1880 [J].
王绍武 ;
朱锦红 ;
蔡静宁 .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004, (03) :307-313
[7]   20世纪两次全球增暖事件的比较 [J].
曾昭美 ;
严中伟 ;
叶笃正 .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3, (03) :319-330
[8]   青藏高原马兰冰芯记录的近百年来气温变化 [J].
王宁练 ;
姚檀栋 ;
蒲建辰 ;
张永亮 ;
孙维贞 ;
王有清 .
科学通报, 2003, (11) :1219-1223
[9]   近千年全球平均气温变化的研究 [J].
王绍武 ;
谢志辉 ;
蔡静宁 ;
朱锦红 ;
龚道溢 .
自然科学进展, 2002, (11) :27-31
[10]   西伯利亚高压的长期变化及全球变暖可能影响的研究 [J].
龚道溢 ;
王绍武 .
地理学报, 1999, (02) :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