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地块内破裂不整合与碰撞不整合的构造分析

被引:35
作者
孙珍 [1 ]
赵中贤 [1 ]
李家彪 [2 ]
周蒂 [1 ]
王章稳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
[2]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关键词
南沙地块; 破裂不整合(SCSU); 碰撞不整合(CU); 前隆; 岩石圈强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廷贾断裂以东的南沙地块与南海北部陆缘共轭,因此其构造过程研究对认识整个南海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地震资料和区域构造背景分析揭示,破裂不整合面(BU)和碰撞不整合面(CU)是控制南沙地块内盆地演化的骨架界面;为了揭示南沙地块内的主要构造过程,本文利用地震剖面分析和数值模拟的方法,侧重对两个重要界面开展构造分析.结果显示:南沙地块内的破裂不整合面(BU)存在穿时现象,在地块东侧的礼乐盆地时代为T60(约23.8 Ma),而在地块西侧的北康和南薇西盆地内,BU时代为T40(约16 Ma),与碰撞不整合面重合.碰撞不整合面在南沙地块东部也为1 6 Ma左右.碰撞之后的几个构造界面时代比较一致,而之前的张裂事件界面可能也有穿时性.深度与空盆构造沉降速率一阶拟合结果显示,南沙地块中西部从Tg以后就表现出伴随前陆作用的岩石圈挠曲,90N09剖而和94N07剖面上,前隆的高度逐渐增高,并在16 Ma的层面上表现出最大的前隆高度,之后减弱;整体上挠曲程度西强东弱,且挠曲形态也存在很大差异,推测与岩石圈强度、俯冲的古南海洋壳宽度和陆陆接触的先后顺序等因素有关.
引用
收藏
页码:3196 / 3209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南沙海域新生代构造特征和沉降演化 [J].
赵中贤 ;
孙珍 ;
陈广浩 ;
张云帆 .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1, 36 (05) :815-822
[2]   南沙海域盆地的地层系统与沉积结构 [J].
孙珍 ;
赵中贤 ;
周蒂 ;
杨少坤 ;
林鹤鸣 ;
陈广浩 .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1, 36 (05) :798-806
[3]   南沙群岛万安盆地构造演化史再探讨 [J].
姚伯初 .
热带海洋, 1997, (03) :15-22
[4]  
南海珠江深水扇系统及油气[M]. 科学出版社 , 庞雄等, 2007
[5]  
珠江口盆地(东部)第三系油气藏形成条件[M]. 科学出版社 , 陈长民等著, 2003
[6]  
Marginal basin evolution: the southern South China Sea[J] . Charles S. Hutchison.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 . 2004 (9)
[7]  
A tectonic model for the Tertiary evolution of strike–slip faults and rift basins in SE Asia[J] . C.K Morley.Tectonophysics . 2002 (4)
[8]  
Paleomagnetism of Borneo[J] . Mike Fuller,Jason R Ali,Steve J Moss,Gina Marie Frost,Bryan Richter,Achmad Mahfi.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 1999 (1)
[9]  
Tectono-stratigraphic terranes and detachment faulting of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Sulu Sea[J] . H.U. Schlüter,K. Hinz,M. Block.Marine Geology . 1996 (1)
[10]   THRUST TECTONICS ALONG THE NORTH-WESTERN CONTINENTAL-MARGIN OF SABAH BORNEO [J].
HINZ, K ;
FRITSCH, J ;
KEMPTER, EHK ;
MOHAMMAD, AM ;
MEYER, J ;
MOHAMED, D ;
VOSBERG, H ;
WEBER, J ;
BENAVIDEZ, J .
GEOLOGISCHE RUNDSCHAU, 1989, 78 (03) :705-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