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新生代形成演化的整合模型——来自火成岩的约束

被引:68
作者
罗照华 [1 ]
莫宣学 [1 ]
侯增谦 [2 ]
邓万明 [3 ]
王江海 [4 ]
赵志丹 [1 ]
喻学惠 [1 ]
李建平 [4 ]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3]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4]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深部过程; 岩浆活动; 构造体制; 大陆动力学; 整合模型; 事件链;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88.1 [岩浆岩(火成岩)];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深部过程是青藏高原演化的主导因素,其他地质过程都可以看作是对深部过程的响应。因此,一个构造旋回(阶段)的地球动力学事件链可以概括为深部地质过程—幔源岩浆活动—壳源岩浆活动—陆壳增厚—地表隆升—表层剥蚀与沉积,其中幔源岩浆活动的研究成为追索青藏高原演化历史的关键环节。据此,青藏高原演化的关键性时间坐标为80、45、27、17、9和4Ma。青藏高原新生代火成岩具有三种展布形式:与雅鲁藏布缝合带平行的岩浆带、沿深大断裂展布的岩浆带和藏北离散性岩浆分布区,它们分别受控于大陆碰撞、大规模走滑和岩石圈拆沉构造体制,且都受控于印度—亚洲软流圈汇聚过程。据此,文中提出了一个描述青藏高原演化的整合模型:南北向地幔对流汇聚控制了岩石圈块体的相对运动,并最终导致印度—亚洲大陆的碰撞和沿碰撞带的大规模岩浆活动;碰撞之初(白垩纪末期),大陆岩石圈块体的刚性属性有利于应力的远程传递和块体旋转,沿块体边界分布的大型走滑断裂控制了岩浆活动的发生;随着挤压过程的持续进行,岩石圈块体的受热和变形,高原岩石圈的重力不稳定性增加,最终导致拆沉作用和软流圈物质的大规模上涌以及藏北高原的离散性岩浆活动。在高原演化中,岩石圈拆沉作用具有重要意义,许多地质事件的发生都与此有关。同时,软流圈的汇聚还导致软流圈物质的向东挤出,并因此造成青藏高原岩石圈的向东挤出和晚新生代的伸展构造。
引用
收藏
页码:196 / 211
页数:16
相关论文
共 28 条
  • [1] 青藏高原最年轻碱性玄武岩SHRIMP年龄的地质意义
    罗照华
    莫宣学
    万渝生
    李莉
    魏阳
    [J]. 岩石学报, 2006, (03) : 578 - 584
  • [2] 东昆仑造山带三叠纪岩浆混合成因花岗岩的岩浆底侵作用机制
    谌宏伟
    罗照华
    莫宣学
    刘成东
    柯珊
    [J]. 中国地质, 2005, (03) : 386 - 395
  • [3] 西藏冈底斯带花岗岩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地壳生长演化信息
    莫宣学
    董国臣
    赵志丹
    周肃
    王亮亮
    邱瑞照
    张风琴
    [J]. 高校地质学报, 2005, (03) : 281 - 290
  • [4] 青藏高原东北缘主要活动断裂带GPS加密观测及结果分析
    甘卫军
    程朋根
    周德敏
    唐方头
    李金平
    [J]. 地震地质, 2005, (02) : 177 - 187
  • [5] 托云火山群的火山地质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梁涛
    罗照华
    李文韬
    柯珊
    李莉
    詹华明
    [J]. 新疆地质, 2005, (02) : 105 - 110+215
  • [6] 3.8Ma:青藏高原年轻碱性玄武岩锆石离子探针U-Pb年龄测定
    万渝生
    罗照华
    李莉
    [J]. 地球化学, 2004, (05) : 442 - 446
  • [7] 青藏高原新生代埃达克质岩的厘定及其意义
    赖绍聪
    [J]. 地学前缘, 2003, (04) : 407 - 415
  • [8] 西秦岭断裂走滑与盆地的耦合——西秦岭—松甘块体新生代向东走滑挤出的证据
    姜晓玮
    王江海
    张会化
    [J]. 地学前缘, 2003, (03) : 201 - 208
  • [9] 印度—亚洲俯冲带结构——岩浆作用证据
    赵志丹
    莫宣学
    罗照华
    周肃
    董国臣
    王亮亮
    张凤琴
    [J]. 地学前缘, 2003, (03) : 149 - 157
  • [10] 塔里木盆地南北缘新生代火山岩成因及其地质意义
    罗照华
    白志达
    赵志丹
    詹华明
    李莉
    [J]. 地学前缘, 2003, (03) : 179 - 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