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回应性”立法——中国腐败犯罪刑法立法体系发展70年之检视与完善

被引:12
作者
刘志伟
尤广宇
机构
[1] 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
关键词
腐败犯罪; “回应性”立法; 积极治理; 诱因本位;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4.3 [分则];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腐败犯罪经历了三次结构性变革,形成了仅聚焦于实时腐败问题而忽视前瞻性设计的"回应性"立法模式。尽管"回应性"立法以客观治理需求为基础,以及时应对、有效处理为目标,务求破解既有矛盾,但是受其固有缺陷影响,"回应性"立法欠缺对腐败内在机理的准确把握,因而存在无法突破的体系桎梏。为实现腐败犯罪治理现代化,应当以体系性思考为立法基本点,及时革新现行立法模式,确立积极治理理念的指导地位,明确诱因本位的根源性治理功效,以实现中国腐败犯罪刑法立法体系的新突破。
引用
收藏
页码:180 / 190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回应性刑法修正反思 [J].
彭辅顺 .
山东警察学院学报, 2019, 31 (02) :11-19
[2]   从交易禁止到利益冲突:美国贿赂犯罪立法体系的建设路径 [J].
尤广宇 ;
魏昌东 .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2019, 27 (01) :161-176
[4]   刑法立法“反向运动”中的象征主义倾向及其规避 [J].
魏昌东 .
环球法律评论, 2018, 40 (06) :44-59
[5]   论零容忍政策对惩治腐败犯罪的影响 [J].
刘志伟 ;
郑洋 .
河南社会科学, 2018, 26 (06) :47-53
[6]   我国惩治贿赂犯罪立法检讨——以积极治理主义为视角 [J].
钱小平 .
法商研究, 2018, 35 (01) :42-50
[7]   贪污贿赂罪的司法与立法发展方向 [J].
张明楷 .
政法论坛, 2017, 35 (01) :3-20
[8]   新刑法工具主义批判与矫正 [J].
魏昌东 .
法学, 2016, (02) :85-91
[9]   反腐败的高压态势与硬环境建构 [J].
周庆平 .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2014, 22 (03) :78-86
[10]   印度反腐败机制及其效果 [J].
余忠剑 .
廉政文化研究, 2013, 4 (01) :7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