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中感官知觉词的隐喻认知义考察

被引:12
作者
胡佩迦
机构
[1]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成都
关键词
多义现象; 隐喻投射; 感官词; 精神领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H13 [语义、词汇、词义(训诂学)];
学科分类号
0501 ; 050103 ;
摘要
EveSweetser提出,在英语中属于人体感官范畴的词语,都往往带有与之相对应的人类精神意识活动范畴的多义现象;而且,他进一步发现在其他印欧语中也普遍存在这样的词义对应现象,由此他提出具体感官词在人们认知经验的推动下向着与之相关的精神活动领域进行成系统的词义隐喻投射的理论。本文从汉语的实际语料出发,找到许多可以印证这一理论的相关材料,由此我们可以把这看作人类语言的又一认知共性。
引用
收藏
页码:73 / 77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人体隐喻化的认知特点 [J].
卢卫中 .
外语教学, 2003, (06) :23-28
[2]   论汉语“心”的空间隐喻的结构化 [J].
王文斌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1, (01) :57-60
[3]   隐喻的普遍性及其文化阐释 [J].
徐萍 .
苏州大学学报, 2000, (04) :114-116+123
[4]   隐喻意义的取象与文化认知 [J].
马清华 .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0, (04) :267-273
[5]   论民族语言、文化与隐喻 [J].
汤晓翎 .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 (02) :252-256
[6]   实词虚化的机制──《演化而来的语法》评介 [J].
沈家煊 .
当代语言学, 1998, (03) :41-46
[7]  
汉语大字典[M]. 湖北辞书出版社 ,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编, 1993
[8]  
汉语大词典[M].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