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大气颗粒物浓度的变化特征

被引:15
作者
王绪鑫 [1 ]
王冀 [2 ]
向旬 [1 ]
董秀辉 [1 ]
刘宁微 [3 ]
机构
[1] 鞍山市气象局
[2] 北京气候中心
[3] 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
关键词
PM10; PM2.5; PM1.0; 谱分布; 颗粒物;
D O I
10.13198/j.res.2009.06.34.wangxx.006
中图分类号
X513 [粒状污染物];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鞍山大气成分监测站Grimm180观测的2007年颗粒物数浓度,ρ(PM10),ρ(PM2.5)和ρ(PM1.0)以及台站的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地区颗粒物数浓度的谱分布、质量浓度的变化特征及与气象条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颗粒物数浓度谱分布符合Junge分布;参数υ与能见度呈负相关,υ值越大且PM0.45占PM10的数浓度比例小于90%,能见度较差;颗粒物质量浓度日变化呈双峰特征,ρ(PM10),ρ(PM2.5)和ρ(PM1.0)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ρ(PM2.5)/ρ(PM10)平均值为0.654,ρ(PM1.0)/ρ(PM2.5)的平均值为0.832,ρ(PM1.0)/ρ(PM10)平均值为0.545;鞍山地区年主导风向为SE,颗粒物质量浓度变化受辽宁沙尘移动路径的影响较小,主要受排放累积型污染影响,其中大雾天气条件下颗粒物质量浓度较高,大雾期间的回归方程截距较年平均回归方程的大,这对研究颗粒物质量浓度的突变特性具有指示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656 / 662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 [11] 厦门市2001-2002年PM10浓度时间序列变化分析
    程承旗
    何华伟
    马廷
    高亮
    吴宁
    不详
    [J]. 水土保持研究 , 2005, (06) : 15 - 17
  • [12] 辽宁沙尘暴天气预报方法研究
    蒋大凯
    陈艳秋
    盛永
    [J]. 辽宁气象, 2005, (03) : 5 - 6+30
  • [13] GRIMM1.107颗粒物分析仪和RP2000气溶胶采样仪在北京城区的测试对比
    李杨
    张小曳
    车慧正
    孙俊英
    [J]. 中国粉体技术, 2005, (03) : 8 - 9
  • [14] 北京地区夏冬季气溶胶变化特征分析
    阎逢旗
    胡欢陵
    吴永华
    范爱媛
    虞统
    [J]. 环境科学研究, 2004, (01) : 30 - 33
  • [15] 北京地区PM10和PM2.5质量浓度的变化特征
    于建华
    虞统
    魏强
    王欣
    时建纲
    李海军
    [J]. 环境科学研究, 2004, (01) : 45 - 47
  • [16] 北京PM2.5浓度的变化特征及其与PM10、TSP的关系
    杨复沫
    贺克斌
    马永亮
    张强
    余学春
    [J]. 中国环境科学, 2002, (06) : 27 - 31
  • [17] 有关气溶胶细粒子对城市能见度影响的研究
    于凤莲
    刘东贤
    胡英
    [J]. 气象科技, 2002, (06) : 379 - 383
  • [18] 南京市空气中颗粒物PM10、PM2.5污染水平
    黄鹂鸣
    王格慧
    王荟
    高士祥
    王连生
    [J]. 中国环境科学, 2002, (04) : 47 - 50
  • [19] 我国4个大城市空气PM2.5、PM10污染及其化学组成
    魏复盛
    滕恩江
    吴国平
    胡伟
    W.E.Wilson
    R.S.Chapman
    J.C.Pau
    J.Zhang
    [J]. 中国环境监测, 2001, (S1) : 1 - 6
  • [20] 南京冬季大气气溶胶的物理特征
    陈金荣
    周文贤
    安强
    [J].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1996, (03) : 112 - 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