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盆地大浪滩130ka BP以来的孢粉组合与古气候

被引:13
作者
侯献华 [1 ,2 ,3 ]
郑绵平 [1 ,2 ,3 ]
杨振京 [4 ]
杨庆华 [4 ]
毕志伟 [4 ]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2] 中国地质科学院盐湖与热水资源研究发展中心
[3] 国土资源部盐湖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4]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关键词
孢粉分析; 铀系测年; 末次间冰期; 古植被; 古环境; 柴达木盆地;
D O I
10.13826/j.cnki.cn65-1103/x.2011.02.005
中图分类号
P532 [古气候学];
学科分类号
070903 ;
摘要
应用柴达盆地西部大浪滩梁ZK02孔岩芯,依据铀系年龄数据,选择130 ka BP(90.5 m以上)的含石膏粉砂淤泥层中34个样品进行孢粉分析研究,依据其孢粉组合特征,将该孔深90.5m以浅的孢粉百分比图式从下至上划分6个区域性孢粉带,进而分析了该区末次间冰期(130 ka BP)以来的古植被状况,结果表明,山地主要由松、云杉、冷杉等组成的寒温性针叶林覆盖,而盆地则主要是以蒿、菊、禾本科等中旱生草本植物组成的温性草原,总体上反映了该区130 ka以来代表冷干气候的5次成盐期及其所夹的6次温湿期变化韵律,由此可以推测,该区主要植被和古环境的进程很可能源于东亚夏季风的减弱或增强,其气候旋廻大致可以和青海湖QH-86孢粉分析所揭示的130 ka以来古植被演替及深海氧同位素第三阶段乃至黄土磁化率所反映的6个夏季风增强的时段进行对比。
引用
收藏
页码:243 / 251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35 条
[21]   末次冰期以来柴达木盆地沙漠形成与演化 [J].
曾永年 ;
冯兆东 ;
曹广超 .
地理学报, 2003, (03) :452-457
[22]   孢粉-植被-气候关系研究进展 [J].
杨振京 ;
徐建明 ;
不详 .
植物生态学报 , 2002, (S1) :73-81
[23]   中国冷杉、云杉和落叶松属植物的地理分布 [J].
刘增力 ;
朴世龙 ;
方精云 .
地理学报, 2002, (05) :577-586
[24]   青藏高原古地理环境研究 [J].
李炳元 ;
潘保田 .
地理研究, 2002, (01) :61-70
[25]   银川盆地中更新世以来的孢粉组合与古环境变化 [J].
杨振京 ;
童国榜 ;
刘志明 ;
徐建明 ;
阳小兰 .
地球学报, 2001, (04) :369-374
[26]   柴达木盆地第四纪古气候变化在自然伽马测井曲线上的记录 [J].
陈晔 ;
袁林旺 ;
周春林 ;
刘泽纯 .
古地理学报, 2001, (02) :29-37
[27]   青海都兰过去2000年来的气候重建及其变迁 [J].
康兴成 ;
张其花 ;
Lisa J.Graum lich ;
Paul Sheppard .
地球科学进展, 2000, (02) :215-221
[28]   青海都兰地区1835年来的气候变化──来自树轮资料 [J].
康兴成 ;
L.J.Graumlich ;
P.Sheppard .
第四纪研究, 1997, (01) :70-75
[29]   青藏高原晚新生代以来植被时空变化的初步探讨 [J].
孔昭宸,杜乃秋,山发寿 .
微体古生物学报, 1996, (04) :339-351
[30]   银川盆地晚第四纪环境特征 [J].
童国榜,石英,范淑贤,张俊牌,宋祥华,刘振西,乔光东,张纪祥,张梅英 .
地球科学, 1995, (04) :421-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