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9月,根据营养水平和种植水草的差异设计了6个浅水湖泊模拟系统,实验用水草为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 Linn.)和马来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anus Miq)。在15个月实验期间,通过多次监测各系统的景观外貌和水质,对草、藻型湖泊生态及理化特性的差异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草、藻型系统分别对应清水和浊水2种状态,景观外貌差异很大。(2)水草可使湖泊系统维持在清水状态,在一定条件下,甚至可使富营养化湖泊维持在清水状态;但是水草腐烂分解等也可使水质迅速恶化,甚至引起湖泊草、藻状态的转变;关键在于,对于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系统内水草能否健康生长。(3)由于营养和生产力水平低,贫营养系统的水质指标随时间变化较小,草、藻型系统间的差异不明显,DO变化范围分别为8.1~14.4mg·L-1、7.5~11.6mg·L-1,pH8.71~9.89、8.25~9.22,TP0.006~0.012mg·L-1、0.006~0.053mg·L-1,TN0.11~0.71mg·L-1、0.10~0.83mg·L-1,NH4+-N0.01~0.17mg·L-1、0.01~0.26mg·L-1,PO43--P0.002~0.012mg·L-1、0.000~0.008mg·L-1。(4)由于水草和藻类的大量生长等,中营养与富营养系统湖水的DO、pH、水温和NH4+-N的日变化明显,日变化曲线呈"⌒"形,且具有季节性变化规律;由于水草向底泥中输氧气等原因,与藻型湖泊相比,草型湖泊水中TP、TN和NH4+-N的浓度较低,PO43--P浓度较高,草、藻型系统的TP均值分别为0.16、0.51mg·L-1,TN1.30、8.32mg·L-1,NH4+-N0.19、0.43mg·L-1,PO43--P0.07、0.01mg·L-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