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义务教育非均衡供给的理论、历史与现实逻辑

被引:5
作者
施威
杨琼
耿华萍
机构
[1] 不详
[2]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基地
[3] 不详
关键词
义务教育; 非均衡供给; 制度逻辑; 城乡分立;
D O I
10.14121/j.cnki.1008-3855.2017.06.004
中图分类号
G522.3 [义务教育];
学科分类号
摘要
近代以来我国城乡义务教育总体上处于非均衡发展状态,其实质是资源供给和配置机制失衡。义务教育非均衡供给制度具有内在的逻辑和动能、深厚的历史传统以及稳固的社会根基:一是非均衡发展机制优势符合后发国家的战略意图;二是清末至民国时期累积和固化的法理传统、制度惯性与教育文化;三是国家意志、行政体制和非制度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主体利益博弈需求。循此逻辑,历次教育体制变革都在事实上延续了非均衡供给机制,尽管中央政府于2006年进行了反向改革,但"新机制"及其后续改革并未消除"城乡分立"的制度惯性。
引用
收藏
页码:8 / 14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从城乡分立到城乡一体化——中国农村义务教育供给机制演进路径分析 [J].
陈静漪 ;
宗晓华 .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8 (05) :75-82+174
[2]   当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局限性分析——以制度经济学为视角 [J].
王景英 ;
耿得科 .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8, (04) :31-34
[3]   清末民国时期中国农村义务教育供给责任机制研究 [J].
赵全军 .
云南社会科学 , 2007, (03) :114-118
[4]   传统计划体制的起源、演进和衰落 [J].
何帆 .
经济学家, 1998, (02) :24-28+126
[5]  
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杨东平著, 2006
[6]  
均衡发展的政治逻辑[M]. 重庆出版社 , 胡位钧著, 2005
[7]  
乡镇公共物品制度外供给分析[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李彬著, 2004
[8]  
西方新制度经济学[M]. 中国发展出版社 , 卢现祥著, 2003
[9]  
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研究[M]. 福建教育出版社 , 马戎, 2000
[10]  
陶行知教育论著选[M]. 人民教育出版社 , 董宝良 主编, 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