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病性不同大豆品种根面及根际微生物区系的变化 Ⅰ.非连作大豆(正茬)根面及根际微生物区系的变化

被引:22
作者
陈宏宇
李晓鸣
王敬国
机构
[1]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农业部植物营养与养分循环重点实验室教育部植物-土壤相互作用重点实验室
[2] 黑龙江省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关键词
大豆; 根面; 根际; 微生物区系; 抗病;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65.1 [大豆];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采用平板计数法测定了3个抗病性不同的大豆品种在生育期内根面和根际微生物区系的变化情况,并应用荧光计数法直接测定了根际细菌和真菌的生物量。结果表明,土体的微生物种类最丰富、根际的次之、根面的较单一。播种后从三叶期到鼓粒初期,根面和根际的可培养细菌总数随生育期逐渐增加,鼓粒初期达最大值,而成熟期则有明显的下降;大豆根际细菌生物量也存在相同的变化规律。抗病性不同的大豆品种其根面、根际可培养细菌总数存在差异;抗病品种大豆的根瘤重明显高于感病品种。种植一季后感病品种根际积累的病原生物(镰孢霉Fusariumsp.和大豆胞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的胞囊数)明显高于抗病品种。说明大豆根系分泌物对微生物具有选择性的促进或抑制作用,不同大豆品种以及同一大豆品种在不同生育时期根系分泌物的组成和数量不同,从而使大豆根面及根际形成了特定的微生物区系组成。
引用
收藏
页码:98 / 103+109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根系分泌物与根际微生物相互作用研究综述 [J].
朱丽霞 ;
章家恩 ;
刘文高 .
生态环境, 2003, (01) :102-105
[2]   连作障碍因素对大豆养分吸收和固氮作用的影响 [J].
阮维斌 ;
王敬国 ;
张福锁* .
生态学报, 2003, (01) :22-29
[3]   两个品种水稻植株根面细菌的区系组成研究 [J].
孙晓璐 ;
杨海莲 ;
陈志和 ;
宋未 .
植物病理学报, 2000, (03) :284-285
[4]   土壤病原菌对连作大豆的致病性初探 [J].
陈宗泽 ;
殷勤燕 ;
王旭明 ;
杨振明 .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1999, (01) :32-35
[5]   重茬大豆生长发育障碍机制初探 [J].
王震宇 ;
王英祥 ;
陈祖仁 .
大豆科学, 1991, (01) :31-36
[6]   大豆连、轮作土壤微生物生态分布与大豆孢囊线虫群体动态的研究 [J].
刘增柱 ;
周玉芝 ;
韩静淑 .
大豆科学, 1990, (03) :206-212
[7]   大豆根腐病病原菌种类鉴定及其生物学研究 [J].
马汇泉 .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1988, (02) :115-121
[8]   大豆、向日葵等作物连作障碍与轮作效应机理的研究初报 [J].
于贵瑞 ;
陆欣来 ;
韩静淑 ;
王德身 .
生态学杂志, 1988, (02) :1-8
[9]  
土壤微生物研究法[M]. 科学出版社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微生物室 编著, 1985
[10]  
Competition for nitrogen during mineralization of plant residues in soil: Microbial response to C and N availability[J] . Wang Jingguo,Lars R. Bakken.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 1997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