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新生代构造演化动力学

被引:132
作者
孙珍
庞雄
钟志洪
周蒂
陈长民
郝沪军
何敏
黄春菊
许鹤华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与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中国海洋石油深圳分公司技术部,中国海洋石油深圳分公司技术部,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与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中国海洋石油深圳分公司技术部,中国海洋石油深圳分公司技术部,中国海洋石油深圳分公司技术部,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与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与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广东广州,广东广州,广东广州,广东广州,广东广州,广东广州,广东广州,广东广州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白云凹陷; 构造演化动力学; 构造转换带; 热岩石圈伸展;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1 [地球动力学与大地构造理论];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白云凹陷构造演化史的研究对在白云凹陷开展油气勘探和深水沉积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断裂与沉积结构平面和剖面特点的分析,结合岩浆活动特点,文中提出白云凹陷是一个复式地堑,推测这种结构特点与凹陷下地壳的强烈韧性减薄和颈缩变形有关,表现为热岩石圈的伸展。其发育机制推测与白云凹陷位于构造转换带上有关,特殊的构造位置使白云凹陷成为强烈构造变形区,岩石圈地壳强烈减薄,伴随伸展过程和地幔上涌,脆性地壳或上地幔中部分熔融物质的出现导致岩石圈强度的急剧降低,在区域伸展应力场下以韧性流变方式减薄。岩浆在构造转换带下聚集并发育主岩浆房,由于白云凹陷南北边缘没有发育正断裂系统,岩浆主要沿垂直伸展的方向运移,因此在珠琼运动一幕和二幕南南东向伸展应力作用下,岩浆向白云凹陷的东部和西部运移至北西向基底深大断裂处,那里由于北西向断裂表现为左行张剪性质而成为压力较低的地区,从而成为岩浆上涌和侵位的地方。在岩浆聚集的地区,活动岩浆体附近的脆性变形被分散的韧性变形所取代,因此在凹陷的东北和西南两个角上,发育了张性和张剪性小断裂群,由于热岩石圈弹性较差,白云凹陷长期持续沉降。白云凹陷的断裂活动和沉积演化史还受到南海海盆扩张活动的影响。
引用
收藏
页码:489 / 498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深反射地震剖面所揭示的白云凹陷的深部地壳结构 [J].
黄春菊 ;
周蒂 ;
陈长民 ;
孙珍 ;
郝沪军 .
科学通报, 2005, (10) :1024-1031
[2]   从浅水陆架走向深水陆坡——南海深水扇系统的研究 [J].
彭大钧 ;
庞雄 ;
陈长民 ;
舒誉 ;
叶斌 ;
甘其刚 ;
吴昌荣 ;
黄先律 .
沉积学报, 2005, (01) :1-11
[3]   珠江口盆地陆相烃源岩与油气生成 [J].
黄正吉 .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1998, (04) :39-45
[4]   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石油体系 [J].
朱伟林 ;
黎明碧 ;
吴培康 .
石油勘探与开发, 1997, (06) :21-23+114
[5]   多幕裂陷作用的表现形式─—以珠江口盆地西部及其外围地区为例 [J].
焦养泉 ;
李思田 ;
解习农 ;
任建业 .
石油实验地质, 1997, (03) :222-227
[6]   珠江口盆地新生代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动力学意义 [J].
邹和平,李平鲁,饶春涛 .
地球化学, 1995, (S1) :33-45
[7]  
珠江口盆地(东部)第三系油气藏形成条件[M]. 科学出版社 , 陈长民等著, 2003
[8]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盆地分析与油气聚集[M]. 科学出版社 , 龚再升等著, 1997
[9]  
Deep crustal structure of Baiyun Sag,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revealed from deep seismic reflection profile[J] . Chunju Huang,Di Zhou,Zhen Sun,Changmin Chen,Hujun Hao.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 2005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