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不同时期玉米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变化分析

被引:21
作者
李妍妍 [1 ]
景希强 [1 ]
丰光 [1 ,2 ]
黄长玲 [2 ]
机构
[1] 辽宁省丹东农业科学院
[2]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所
关键词
玉米; 产量; 农艺性状; 相关分析; 通径分析;
D O 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0.03.015
中图分类号
S513.03 [];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利用我国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20个玉米单交种及其32份亲本为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进行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变化的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产量构成主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品种产量和中亲产量随着年代推进逐渐提高,亲本产量与品种产量极显著正相关;产量与穗粗、单株穗干重、单株粒干重、穗轴粗、子粒长、株高、叶片宽、生育期、百粒重、行数和出籽率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与穗上叶夹角、雄穗分枝数呈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出籽率、百粒重、穗位高、生育期、穗长、穗行数等对产量增加直接作用最大;穗粗、密度、穗干重、百粒重是产量增加的主要因子。种植密度的提高、株型的改善及果穗性状的优化是玉米产量提高的主要原因。
引用
收藏
页码:37 / 42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含非洲血缘玉米杂交种主要穗部性状与单株产量的相关及通径分析 [J].
闫海霞 ;
柳家友 ;
吴伟华 ;
张宝石 .
杂粮作物, 2007, (06) :379-381
[2]   西南及四川区试玉米组合主要性状分析及育种对策探讨 [J].
陈发波 ;
杨克诚 ;
荣廷昭 ;
潘光堂 .
玉米科学, 2007, (04) :41-45
[3]   不同株型玉米杂交种的产量及农艺性状的研究 [J].
星耀武 ;
史新海 ;
王慷林 ;
张付娟 .
玉米科学, 2005, (04) :92-94
[4]   十年来中国玉米杂种优势群及其模式变化的分析 [J].
滕文涛 ;
曹靖生 ;
陈彦惠 ;
刘向辉 ;
景希强 ;
张发军 ;
李建生 ;
不详 .
中国农业科学 , 2004, (12) :1804-1811
[5]   中熟高产玉米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演变规律的研究 [J].
史新海 ;
隋方功 ;
宋再华 ;
王广明 ;
张延胜 ;
范深问 ;
潘信芳 ;
束春德 .
作物学报, 1996, (06) :750-756
[6]  
农作物杂种优势[M].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 卢庆善等主编, 2001
[7]   Contribution of durable disease resistance to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J].
Stuthman, DD .
EUPHYTICA, 2002, 124 (02) :253-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