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秦岭高压榴闪岩的发现及其构造意义附视频

被引:2
作者
张传林
朱立华
章扬松
杨志华
机构
[1]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
[2] 西安工程学院科研处
关键词
太华群; 榴闪岩; 小秦岭;
D O I
10.16108/j.issn1006-7493.1999.03.017
中图分类号
P588.34 [区域变质作用及岩石];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在小秦岭变质核杂岩主体早前寒武纪太华群中,发现了榴闪岩包体。对其岩石学、岩相学的初步研究及主要矿物石榴石和角闪石的电子探针分析表明,所发现的榴闪岩包体属高压变质岩系列。通过与华北地台产出的高压麻粒岩和超高压退变质榴辉岩的综合对比分析,认为榴闪岩是在印支期陆内 A 型俯冲造山过程中形成。
引用
收藏
页码:356 / 360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小秦岭变质核杂岩同变形期的P-T路径 [J].
刘树文 ;
张进江 ;
郑亚东 .
科学通报, 1998, (03) :312-318
[2]   超高压变质岩的全球分布与地球演化节律 [J].
游振东 .
地学前缘, 1997, (Z2) :275-284
[3]   华北太古宙退变质榴辉岩的发现及其含义 [J].
翟明国 ;
郭敬辉 ;
李永刚 ;
闫月华 ;
张雯华 ;
李江海 ;
不详 .
科学通报 , 1995, (17) :1590-1594
[4]   秦岭造山带主要构造岩石地层单元的构造性质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J].
张国伟,张宗清,董云鹏 .
岩石学报, 1995, (02) :101-114
[5]   中国东部榴辉岩的岩石学特征及其PTt轨迹研究 [J].
韩宗珠,赵广涛,胡受奚,赵懿英,徐兵 .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4, (01) :86-97
[6]   中国华北太古宙高压基性麻粒岩的发现及初步研究 [J].
翟明国 ;
郭敬辉 ;
阎月华 ;
韩秀伶 ;
李永刚 .
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 1992, (12) :1325-1330
[7]  
北秦岭侵入岩带与晋宁运动[M]. 地质出版社 , 姜常义等著, 1998
[8]  
中国早前寒武纪麻粒岩[M]. 地质出版社 , 沈其韩等著, 1992
[9]  
矿物温度计和矿物压力计[M]. 地质出版社 , 张儒瑗, 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