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索
学术期刊
新闻热点
数据分析
智能评审
立即登录
高校通识教育的隐性课程:学生社区建设探索
被引:5
作者
:
陈晓斌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南京审计学院学生处
陈晓斌
机构
:
[1]
南京审计学院学生处
来源
: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
2012年
/ 16卷
/ 06期
关键词
:
通识教育;
隐性课程;
学生管理;
社区建设;
D O I
:
10.19411/j.cnki.1007-8606.2012.06.010
中图分类号
:
G641 [思想政治教育、德育];
学科分类号
:
0305 ;
030501 ;
030505 ;
0401 ;
摘要
:
通识教育理念及其目标的提出,必然会对我国高校的办学理念、课程设置和管理产生深远的影响。隐性课程是高校通识教育的重要组织部分,有助于实现通识教育的"全人教育"目标。学生社区所具有的隐性课程特征尤为明显。只有充分认识学生社区建设的意义、把握重点、完善机制,才能发挥学生社区在通识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35 / 39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美国“学生事务工作实践原则”述评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唐勤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储祖旺
[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1,
(12)
: 35
-
37
[2]
高职院校通识教育体系中隐性课程设计初探
熊翔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湖南科技职业学院
熊翔
张孝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湖南科技职业学院
张孝
[J].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15
(04)
: 97
-
98
[3]
高校学生社区社会生态及其特征分析
张阳军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南京财经大学学生处
张阳军
[J].
江苏高教,
2006,
(05)
: 116
-
118
[4]
大学生公寓学生工作社区模式概念设计
魏伟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南通工学院建筑工程系
魏伟
徐红波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南通工学院建筑工程系
徐红波
[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04,
(06)
: 51
-
53
[5]
关于教育的断想
陈怡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东南大学高教研究所江苏南京
陈怡
[J].
南京审计学院学报,
2004,
(01)
: 86
-
89
[6]
高校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探析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孙云寿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沈广元
[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02,
(04)
: 49
-
51
[7]
回归大学之道.[M].(美) 博克; 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8]
大学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研究.[D].祖霞.四川师范大学.2007, 02
[9]
建设新型书院文化.[N].艾潇;杨永林;.光明日报.2007,
←
1
→
共 9 条
[1]
美国“学生事务工作实践原则”述评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唐勤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储祖旺
[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1,
(12)
: 35
-
37
[2]
高职院校通识教育体系中隐性课程设计初探
熊翔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湖南科技职业学院
熊翔
张孝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湖南科技职业学院
张孝
[J].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15
(04)
: 97
-
98
[3]
高校学生社区社会生态及其特征分析
张阳军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南京财经大学学生处
张阳军
[J].
江苏高教,
2006,
(05)
: 116
-
118
[4]
大学生公寓学生工作社区模式概念设计
魏伟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南通工学院建筑工程系
魏伟
徐红波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南通工学院建筑工程系
徐红波
[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04,
(06)
: 51
-
53
[5]
关于教育的断想
陈怡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东南大学高教研究所江苏南京
陈怡
[J].
南京审计学院学报,
2004,
(01)
: 86
-
89
[6]
高校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探析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孙云寿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沈广元
[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02,
(04)
: 49
-
51
[7]
回归大学之道.[M].(美) 博克; 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8]
大学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研究.[D].祖霞.四川师范大学.2007, 02
[9]
建设新型书院文化.[N].艾潇;杨永林;.光明日报.2007,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