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滩储层内部构型分析

被引:27
作者
余成林 [1 ,2 ]
李志鹏 [3 ]
熊运斌 [2 ]
吴莎 [2 ]
曾萍 [2 ]
机构
[1] 南京大学博士后流动站
[2] 中国石化中原油田分公司
[3] 中国石油大学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
关键词
辫状河; 心滩; 落淤层; 内部构型; 高浅南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储层的内部构型是控制剩余油分布的关键地质因素。本文主要利用岩芯和测井资料,以落淤层的精细刻画为突破口,通过解剖砂体内部结构单元,对高尚堡油田高浅南区馆陶组辫状河心滩储层进行了内部构型分析。从沉积规律分析入手,总结了心滩的内部构型模式,提出将心滩横向分为头部、尾部、翼部和主体4部分,纵向分为垂积体、落淤层和垂积面3类构型要素。高浅南区馆陶组辫状河心滩储层的落淤层主要为泥质夹层和物性夹层,且在心滩头部落淤层发育很少或不发育,分布于心滩尾部的落淤层则呈小角度状产出,平均倾角为0.8°,分布于心滩翼部的落淤层的倾角较大,平均为4°;垂积体厚度一般为0.8~3.6 m,平均为1.7 m,具有横向变化较大的特点。
引用
收藏
页码:19 / 23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心滩砂体内部构型及其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 [J].
卢亚涛 .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1, 11 (10) :2303-2305
[2]   储集层构型研究在油田精细开发中的应用 [J].
曾祥平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0, 37 (04) :483-489
[3]   哈得逊东河砂岩油藏外围水平井合理配产影响因素分析 [J].
鲁洪江 ;
蒋雪 .
矿物岩石, 2009, 29 (04) :89-94
[4]   辫状河储层构型分析 [J].
刘钰铭 ;
侯加根 ;
王连敏 ;
薛建军 ;
刘显贺 ;
付晓亮 .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33 (01) :7-11+17
[5]   陕北东部地区长2+3油层组远源砂质辫状河沉积特征 [J].
王建民 ;
吴昌荣 .
矿物岩石, 2007, (04) :92-97
[6]   胜坨油田储层砂体建筑结构分析 [J].
黄文科 ;
戴俊生 ;
窦之林 ;
冀国胜 .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 2007, (03) :32-35+15
[7]   孤岛油田馆陶组河流相储层隔夹层成因研究 [J].
束青林 .
石油学报, 2006, (03) :100-103
[8]  
辫状河储层地质模式及层次界面分析[M]. 石油工业出版社 , 于兴河等著,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