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语·转换·正名——对古代文论十年转换之路的回顾与追问

被引:4
作者
高文强
机构
[1] 武汉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古代文论; 失语; 转换; 正名;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I206.2 [古代文学(~1840年)];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本文通过对"古代文论学者"与"当代文论学者"在"古代文论现代转换"话题的形成过程中与思路设计上表现差异的分析,揭示了"现代转换"的困境与古今文论研究分野的内在联系,并指出了追求古今融会的"正名"之路对走出"现代转换"困境的启示与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88 / 92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理解文学的三大路径——兼谈中国文艺学知识建构的“一体化”冲动 [J].
余虹 .
文艺研究, 2006, (10) :23-29+166
[3]   新世纪中国文学理论体系的建构伦理与逻辑起点 [J].
胡明 .
中国文化研究, 2002, (01) :6-9
[4]   文学传统的价值与意义 [J].
郭英德 .
中国文化研究, 2002, (01) :16-17
[5]   文学理论:走向交往与对话 [J].
钱中文 .
中国社会科学, 2001, (01) :152-159
[6]   走自己的路──对于迈向21世纪的中国文论建设问题的思考 [J].
朱立元 .
文学评论, 2000, (03) :5-14
[7]   中国古代文论:“失语”与阐释功能 [J].
南帆 .
人文杂志, 1999, (05) :77-78
[8]   传统文论范畴体系之现代阐释及其方法论问题 [J].
党圣元 .
文艺研究, 1998, (03) :12-21
[9]   文论失语症与文化病态 [J].
曹顺庆 .
文艺争鸣, 1996, (02) :50-58
[10]   会当凌绝顶──回眸二十世纪文学理论 [J].
钱中文 .
文学评论, 1996, (01) :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