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CO通量对光强和温度变化的响应特征

被引:27
作者
朱咏莉 [1 ]
吴金水 [1 ]
童成立 [1 ]
王克林 [1 ]
王勤学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2] 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 
关键词
CO2通量; 光强; 温度; 稻田生态系统;
D O I
10.13227/j.hjkx.2008.04.052
中图分类号
S511 [稻];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采用涡度相关法对我国亚热带稻田生态系统CO2通量进行了连续监测,并对CO2通量随光强和温度变化的响应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白天稻田生态系统CO2通量对光强的响应过程可以用直角双曲线方程进行描述.随光强的增加,CO2通量(绝对值)呈增加趋势,当光强大于1 000μmol/(m2.s)时,CO2通量变化比较稳定.早、晚稻间以及不同生育期水稻的光量子利用效率和最大光合速率存在一定的差异.晚稻的光量子利用效率(0.046 50.099 9μmol/μmol)高于早稻(0.017 60.054 1μmol/μmol),并以水稻生长旺盛期的光量子利用效率和最大光合速率最高.夜间稻田生态系统呼吸速率随土壤温度的升高呈指数增加,5 cm土层温度可以作为反映稻田呼吸速率变化的温度指标.早稻生长季生态系统呼吸对温度的变化明显较晚稻生长季更为敏感.
引用
收藏
页码:1040 / 1044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亚热带稻田生态系统CO2通量的季节变化特征 [J].
朱咏莉 ;
童成立 ;
吴金水 ;
王克林 ;
王勤学 ;
任秀娥 .
环境科学, 2007, (02) :283-288
[2]  
中国亚热带和温带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呼吸的季节模式及环境响应特征[J]. 于贵瑞,温学发,李庆康,张雷明,任传友,刘允芬,关德新.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4(S2)
[3]  
千烟洲人工针叶林CO2通量季节变化及其环境因子的影响[J]. 刘允芬,宋霞,孙晓敏,温学发,陈永瑞.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4(S2)
[4]  
西藏高原低大气压下冬小麦表观光合量子产额及其对温度和胞间CO2浓度变化的响应[J]. 石培礼,张宪洲,钟志明.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4(S2)
[5]   华北平原典型农田水、热与CO2通量的测定 [J].
张永强 ;
刘昌明 ;
于强 ;
贾金生 ;
沈彦俊 ;
孙宏勇 ;
唐常源 ;
A.Kondoh .
地理学报, 2002, (03) :333-342
[6]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叶源量及有关光合生理指标的研究 [J].
曹树青 ;
翟虎渠 ;
张红生 ;
张荣铣 .
中国水稻科学, 1999, (02) :27-30
[7]  
土地利用变化和温室气体净排放与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M]. 气象出版社 , 李克让主编, 2002
[8]  
Annual net ecosystem carbon exchange by a sugar beet crop[J] . Christine Moureaux,Alain Debacq,Bernard Bodson,Bernard Heinesch,Marc Aubinet.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 . 2006 (1)
[9]  
Seasonal variation of carbon dioxide exchange in rice paddy field in Japan[J] . Makoto Saito,Akira Miyata,Hideyuki Nagai,Tomoyasu Yamada.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 . 2005 (1)
[10]  
Annual carbon dioxide exchange in irrigated and rainfed maize-based agroecosystems[J] . Shashi B. Verma,Achim Dobermann,Kenneth G. Cassman,Daniel T. Walters,Johannes M. Knops,Timothy J. Arkebauer,Andrew E. Suyker,George G. Burba,Brigid Amos,Haishun Yang,Daniel Ginting,Kenneth G. Hubbard,Anatoly A. Gitelson,Elizabeth A. Walter-Shea.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 . 2005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