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吡虫啉棉蚜种群对吡蚜酮等药剂的交互抗性及施药对其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被引:24
作者
杨焕青 [1 ]
王开运 [1 ]
王红艳 [2 ]
史晓斌 [1 ]
牛芳 [1 ]
机构
[1] 山东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2]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中心
关键词
棉蚜; 吡虫啉; 吡蚜酮; 交互抗药性; 生物学特性;
D O I
10.16380/j.kcxb.2009.02.012
中图分类号
S433 [植物虫害及其防治];
学科分类号
090402 ;
摘要
为了明确吡蚜酮对抗吡虫啉棉蚜Aphis gossypii种群的防治效果,提出抗吡虫啉棉蚜的治理策略,利用抗吡虫啉棉蚜种群(RF27)、敏感种群(SS)和夏津田间种群(XJ),分别采用浸渍法、微量点滴法、生化测定法和系统观察法研究了棉蚜无翅成蚜对吡蚜酮等药剂的交互抗性及施药对其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吡蚜酮对RF27,XJ和SS的LD50分别为1.213×10-5,8.506×10-5和5.140×10-5μg/头,RF27对吡蚜酮表现出明显的负交互抗性现象。RF27对啶虫脒、烯啶虫胺和噻嗪酮分别产生2.35,2.98和1.71倍的抗性。RF27的羧酸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比活力较SS分别高2.73和1.57倍,说明羧酸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比活力的提高是引起棉蚜对吡虫啉产生抗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吡蚜酮分别处理RF27,XJ和SS,其羧酸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均受到显著抑制。吡蚜酮以低剂量处理RF27成蚜,对其生长发育有显著的不利影响,表现为若蚜存活率降低(64.60%),净生殖率降低(10.39),内禀增长率和周限增长率显著降低(分别为0.21和1.23),世代历期延长(10.87 d),相对适合度较小(仅为0.70)。这些结果表明吡蚜酮在棉蚜防治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引用
收藏
页码:175 / 182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棉蚜对吡虫啉抗性的初步研究 [J].
李菁 ;
韩召军 .
农药学学报, 2007, (03) :257-262
[2]   棉蚜抗氧化乐果品系及敏感品系羧酸酯酶性质的比较 [J].
孙鲁娟 ;
高希武 ;
郑炳宗 .
昆虫学报, 2002, (06) :724-727
[3]   吡虫啉对6种蚜虫的毒力和温度效应 [J].
王开运 ;
仪美芹 ;
姜兴印 ;
王怀训 .
农药, 1999, (07) :15-16
[4]   菊小长管蚜的实验种群生命表 [J].
李朝阳 ;
吴坤君 .
昆虫知识, 1997, (06) :333-335
[5]   灭多威对不同抗药性棉蚜品系的毒力测定及药效评价 [J].
王开运 .
农药, 1988, (03) :57-58
[6]   介绍一种饲养蚜虫的方法——新的叶子圆片法 [J].
刘树生 .
昆虫知识, 1987, (02) :113-115+98
[7]   我国棉花蚜虫对菊酯类农药及呋喃丹抗药性调查与研究 [J].
慕立义 ;
王开运 .
农药, 1986, (02) :1-6
[8]  
昆虫生态学实验[M]. 复旦大学出版社 , 吴千红等编著, 1991
[9]  
Resistance of insect pests to neonicotinoid insecticides: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prospects[J] . RalfNauen,IanDenholm.Arch. Insect Biochem. Physiol. . 2005 (4)
[10]   Antifeedant effects of sublethal dosages of imidacloprid on Bemisia tabaci [J].
Nauen, R ;
Koob, B ;
Elbert, A .
ENTOMOLOGIA EXPERIMENTALIS ET APPLICATA, 1998, 88 (03) :287-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