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2 条
祁连山地区大地构造演化及其性质特征
被引:36
作者:
黄瑞华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
来源:
关键词:
祁连山,地槽型陆间碰撞造山,地洼型陆内块断造山;
D O I:
10.16539/j.ddgzyckx.1996.02.001
中图分类号:
P547 [历史大地构造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祁连山地区大地构造演化历经了元古代至早古生代的地槽阶段、晚古生代的地台阶段和中、新生代的地洼阶段。地槽阶段元古代为陆块奠基、成长和扩展时期,早古生代为洋壳化板缘构造活动和陆间碰撞构造作用时期。地台阶段大型沉积盆地发育。地洼阶段以陆内造山-造盆作用和块断推覆构造活动为特征。祁连山地区遭受了三次不同性质的造山作用:元古代未托莱运动的陆块挤压褶皱造山作用、加里东晚期祁连运动的陆间碰撞造山作用和中、新生代的陆内块断造山作用。由上,祁连山及其邻区的构造单位由北至南划分如下:(1)走廊地洼;(2)北祁连地穹;(3)中祁连洼陷;(4)南祁连地穹;(5)柴达木地洼。
引用
收藏
页码:95 / 104
页数:10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