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内陆架沉积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物源意义

被引:38
作者
徐方建 [1 ,2 ,3 ]
李安春 [1 ]
徐兆凯 [1 ]
肖尚斌 [1 ]
万世明 [1 ]
刘建国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石油大学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
[3]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关键词
末次冰消期; 东海内陆架; 粒度; 物质来源; 稀土元素;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736.43 [];
学科分类号
070902 ;
摘要
对位于东海内陆架浙-闽沿岸泥质带的EC2005孔进行了岩性、粒度、稀土元素以及AMS14C年代分析,探讨了研究区自末次冰消期以来的物源变化及其原因。该孔岩性、粒度和稀土元素含量垂向上变化较大,平均粒径变化范围为8~121μm,ΣREE为152.8~227.9μg.g-1。沉积物球粒陨石和世界页岩标准化配分模式均表明研究区物质的陆源属性。根据稀土元素配分模式、稀土内部分馏差异以及与平均粒径的关系,分析认为,研究区17.3~12.3kaBP期间主要物质来源是湖盆流域物质;12.3~9.8kaBP是以湖盆流域物质为主向长江物质为主转变的过渡阶段;自大约10~9.8kaBP开始,长江物质对研究区形成了主导。海平面的升高以及沿岸流的形成是物质来源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
引用
收藏
页码:574 / 582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31 条
[1]   东海内陆架陆源物质矿物组成对粒度和地球化学成分的制约 [J].
徐方建 ;
李安春 ;
万世明 ;
刘建国 ;
徐兆凯 ;
肖尚斌 ;
王金丽 .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9, 34 (04) :613-622
[2]   东海内陆架泥质区中全新世环境敏感粒度组分的地质意义 [J].
徐方建 ;
李安春 ;
万世明 ;
刘建国 ;
王宏娜 ;
周菲凡 .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9, 31 (03) :95-102
[3]   稀土元素在长江口及邻近陆架表层沉积物中的分布及物源示踪研究 [J].
张霄宇 ;
张富元 ;
高爱根 ;
章伟艳 ;
徐绮阳 .
中国稀土学报 , 2009, (02) :282-288
[4]   末次冰消期以来东海内陆架古环境演化 [J].
徐方建 ;
李安春 ;
肖尚斌 ;
万世明 ;
刘建国 ;
张永超 .
沉积学报, 2009, 27 (01) :118-127
[5]   δEuN-ΣREEs图解定量区分长江和黄河沉积物 [J].
蒋富清 ;
周晓静 ;
李安春 ;
李铁刚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8, (11) :1460-1468
[6]   中国边缘海陆源沉积物粒度与矿物组成的关系 [J].
徐方建 ;
万世明 ;
李安春 ;
刘建国 ;
王金丽 .
自然科学进展, 2008, (11) :1271-1278
[7]   闽浙沿海岸泥质沉积物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J].
赵家成 ;
肖尚斌 ;
张国栋 ;
李旭东 ;
李安春 .
地质科技情报, 2007, (03) :7-12
[8]   南黄海表层沉积物稀土元素分布与物源关系 [J].
蓝先洪 ;
王红霞 ;
张志珣 ;
林振宏 ;
李日辉 ;
王中波 .
中国稀土学报, 2006, (06) :745-749
[9]   西太平洋暖池近3万年来的沉积序列及其环境特征—WP92-3柱样的REE记录 [J].
颜文 ;
陈木宏 ;
李春娣 ;
汤贤赞 ;
陈忠 ;
郑范 .
矿物学报, 2006, (01) :22-28
[10]   末次冰期东海陆架平原上的长江古河道 [J].
李广雪 ;
刘勇 ;
杨子赓 ;
岳淑红 ;
杨文达 ;
韩喜彬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5, (03) :284-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