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滕州西公桥遗址人骨的稳定同位素分析

被引:33
作者
胡耀武
何德亮
董豫
王昌燧
高明奎
兰玉富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
[2]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3]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科技考古研究室
[4]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北京
[5] 济南
[6] 合肥
[7] 北京
关键词
稳定同位素; 古食谱; 骨骼污染; 稻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K87 [中国文物考古];
学科分类号
0601 ;
摘要
文章应用稳定同位素C和N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山东滕州大汶口文化时期西公桥遗址先民的食谱,试图揭示该遗址先民生活方式、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总体而言,该遗址样品保存较差,骨中骨胶原的含量较低,以C/N摩尔比作为标准,仅有8个样品属于未污染样品,可用作食谱分析。对样品进行稳定同位素C和N分析,结果表明:该遗址先民均为稻、粟混食,但在肉食资源获取上有所不同。以C3为主的先民,具有较低的δ15N;而以C4类为主的先民,δ15N值较高。在该遗址的发展过程中,人们的食物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引用
收藏
页码:561 / 567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海岱地区文明形成进程的考古学研究——兼论鲁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序列、特征与社会性质 [J].
张光明 ;
芦琳琳 .
管子学刊, 2004, (01) :70-80
[2]   大汶口文化的文明化过程 [J].
何德亮 .
济南教育学院学报, 2003, (06) :14-20
[3]   古人类食物结构研究 [J].
张雪莲 ;
王金霞 ;
冼自强 ;
仇士华 .
考古, 2003, (02) :158-171
[4]   应用古人骨的元素、同位素分析研究其食物结构 [J].
张雪莲 .
人类学学报, 2003, (01) :75-84
[5]   古人类骨中羟磷灰石的XRD和喇曼光谱分析 [J].
胡耀武 ;
王昌燧 ;
左健 ;
张玉忠 .
生物物理学报, 2001, (04) :621-626
[6]   临沂地区大汶口文化研究综述 [J].
徐淑彬 .
临沂师专学报, 1994, (01) :53-60
[7]   碳十三测定和古代食谱研究 [J].
蔡莲珍 ;
仇士华 .
考古, 1984, (10) :949-955
[8]  
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郑淑蕙等 著, 1986